□特约记者 苏本善
时值初冬,突来的低温天气让人措手不及。但东平县彭集街道后刘代村东的花菇大棚内却温暖如春,鳞次栉比的菌棒儿生长旺盛,数不清的花菇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
“大棚是村集体增收项目,一共有15个,投资180多万元,是周边地区最大的花菇养殖基地。”后刘代村支部书记刘衍峰说。
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因菌盖褐白相间的花纹得名,其肉质鲜美,对防病、健身具有极佳疗效,有“菌中之星”美誉。后刘代村之前并不养殖蘑菇,那么它又缘何会落户村中?
后刘代村有人口1985人,其中贫困人口有90人。村里之前开过砖厂、自来水厂,搞过编织,后来因效益不好停产。“别的村在发展,自己却在吃老本,这样肯定不行。”刘衍峰说。
为找到合适出路,刘衍峰带领村领导班子四处取经。莘县、齐河……周边县市基本跑了个遍,最后在街道建议下选择了花菇养殖项目。“劳动强度低,用工量大,技术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在农村发展。”彭集街道办事处主任李萍这样认为。
钱从哪来,项目由谁来做,怎么做?后续的问题还有一大堆,不过这都很快迎刃而解。
东平县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实验区,曾在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15年底,彭集街道被国家财政部纳入全国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集体经济发展再次迎来机遇。后刘代村成为街道26个试点村之一,花菇养殖被列入集体经济增收扶持项目,验收合格后可获得固定资产投资奖补资金。
后刘代村成立众邦土地股份合作社,吸纳46户村民入社,流转土地110亩,其中43亩用于建设花菇大棚。同时,彭集街道通过山东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牵线,与泰安市食用菌协会合作,引进泰安市源康蔬菜有限公司。村里负责大棚和配套设施建设,农户承包经营,公司负责菌种提供、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公司+基地+农户”成为后刘代村产业发展的选择。
最终,后刘代村投资180万元,建起15个标准化花菇大棚,以租赁形式承包给农户经营,并从收益中获得一定分红。
“彭集街道以土地流转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非常适合公司发展需要。为加快发展,我们的菌棒不收现钱,出售后从利润中扣除,同农户约定最低收购价格,真正消除了农户后顾之忧。”源康公司负责人徐慧介绍,每个大棚一次投入1.8万个菌棒,生长期为半年,按每个菌棒产1.5斤花菇、每斤5元计算,一次可盈利3万元左右。
花菇养殖不仅为承包户开辟了致富道路,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在这里打工一天能赚50元,离家近,不耽误事儿。”正在大棚采摘花菇的村民张红梅说,用工最多时一个大棚能达到10人。
“街道对合作社的15万元扶持资金已经到位,固定资产奖补资金有40万元。生产正常后,将扩大养殖规模,逐步实现花菇、菌棒产销一体化,打造成全国最大的花菇生产基地。”刘衍峰说。
后刘代村只是彭集街道探索村集体经济增长的一个缩影。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彭集街道结合实际,为试点村量身策划了产业项目,对上争取到2666万元扶持资金。截至目前,街道已确定集体增收项目24个,首批9个项目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全部到位,正陆续投产运营;第二批15个项目正在筹备,部分项目已经启动。
新闻推荐
商报消息(通讯员陈达)近期是电力施工的“黄金期”,国网聊城莘县供电公司一方面组织人员,成立专业化施工队伍,加快推进“井井通电”工程的施工。一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汇报沟通,争取工作支持,实行领导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