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庸
先父张思温,字玉如,书斋名如不及斋、千忍斋,汉族,甘肃临夏市人,民革党员。生前为政协甘肃省委员会五、六、七届委员,省诗词学会顾问,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名誉馆长等。
生于1913年6月18日,农历癸丑年五月十四,殁于1996年8月18日,农历丙子年七月初五,享年84年。
自先祖父质生公以上三代习武为将,为保卫祖国及平叛等两代战死疆场。先祖父与先父两代从文,以文吏服务人民。
质生公为三陇知名诗文大家,一生吟诗上万首。可惜早年及四川游幕时诗作遗失。他的诗文均由先父代为收集整理,将诗词万余首编成《退思堂诗稿》42卷,将文稿编辑成《退思堂文存》16卷,约50万字。近年在其季子思溥指导下,由其长孙张庸、张陶为主齐心努力,又请亲友协助校编,自筹资金,于2002年5月出版了《退思堂诗文选》上、下两册,约百万字,以传后世。
先祖父任职北平时,在清翰林、桂林张书云和清末举人书画家汪鸾翔好友鉴别介绍下收藏了前清民政尚书傅良之书画藏品,又从琉璃厂市肆多次购得名人书画多幅,其中有宋、元、明、清著名书画家183人的作品402件,珍贵照片35帧。书画中有敦煌石室唐人写经,宋元时期岳飞、赵孟頫、赵雍、吴仲圭、柯九思等人作品,有明代唐寅、董其昌、蓝瑛、杨继盛、史可法等人书画,有明末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四王及吴历、恽寿平绘画珍品,刘墉、翁方纲等的书幅。在清代皇帝中拥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及慈禧五帝一后的丹青和墨宝。有亲王弘旿、奕?及郎世宁等人的书画卷册。清君臣在热河避暑山庄吟唱的诗笺,正楷抄写卷册等,仅清皇族书画就有40多种。有些确属国宝,弥足珍贵。还有近代人齐白石、张大千、于右任等人送的书画作品。另有大部头珍贵木刻善本书,其中有原刻本或精工印刷的宋版再版本。这些古代图书约5000册、近代书约600册,图画照片342张,这批文物中绝大部分为先祖父从北京购来,有一部分系先父收藏。先父自14岁从北京逆水行舟,车载马驮,运回兰州,平时由先父清检整理,经抗战烽火及战乱“文革”,在家母病重家境非常拮据的情况下亦未出售一件名画济贫,完整保存下来,先父之功,功莫大焉!“文革”初期,先父率弟思溥、妹思贞造册清点尽数上交国家保存,现这批文物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及香港回归纪念日由省图书馆对外展出,曾引起金城人民关注,为保存好这批文物,先父曾多次交涉设专室保存,并将原物拍照录像制成碟片,以便检索、研究、参观,免去原物损坏。先父这些愿望至今未得到实现。
先祖父及先父两人收藏之历史、文学、个人作品等文史资料计长达135年,这批资料由先父收集、整理、抄清、保存,几经战乱及社会变革,完整保存下来,十分不易。先父领导家人将先祖父与他个人之档案其中文献341册(件)、照片62件于1992年捐献临夏州档案馆。
新中国成立后,先父因对国家财产档案保存完整,当即留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兰州工业恢复做了一些工作。1958年下放劳动锻炼,1959年以研究考察地方文史等理由请调临夏。“文革”被黜。1981年政策落实后调入甘肃省文史研究馆任副馆长、名誉馆长。
先父一生清贫,廉洁奉公,凡事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舍私从公。先祖父及先父所存价值连城之名人书画和文史档案等,均由先父收集、整理、保存,后来以完整文物上交国家。
1991年因修建亚欧商厦,要占用我家木塔巷祖宅,先父按政府安排,动员家人及时无偿迁出。他有诗云“城西负郭忆吾庐,六十七年五世居;劫火不焚经抗战,糟糠克俭获佳誉。数掾曾亦庇寒士,一卷时还读我书;今日真成无产者,勤为民仆莫相疏”。其旷达胸怀,为人赞誉。
先父一生学习研究范围较广,对诗文付出极大精力,每事必以诗记之,对考古、地方历史、政治、地理、经济、文化、史志均有涉及。曾三上炳灵寺考察,最后一次年已七十岁。第三次上炳灵寺时由我与刘家峡工作的堂妹张芷送往,一段水库航行后,下大船,还要坐小舟引渡到文管所,他就住在那里每日搭架攀高仔细摩崖考察。白须飘于胸前,寒风吹动衣角,中外游客停足注目,叹为观止。
先父一生,公而忘私,“文革”政策落实后,抛弃前嫌,花甲之年,临夏州成立专室,并配给人员,考河州二十四关旧址,在考察崔家峡关时突病偏瘫。从当时下泄之物为绿色稀便,可见当时生活艰苦,以菜与面糊为主食。经治疗初愈,又在75岁时偕同兰大冯蝇武、魏晋贤,师大陈守忠、王宗元四教授考察河州境内古城遗址,并考证临夏诸多古迹。曾到武威、榆中青城等地考察西夏碑文等。曾受临夏档案馆之邀,校勘地方志五种,并帮助撰写《临夏回族自治州交通史》《临夏回族自治州金融志》《和政县志》等。曾为临夏北寺书写《藏经阁》匾额,莲花山《莲花亭》匾额,晚年病中为临夏万寿观乾元塔复建题写匾额。
1968年先父被黜,生活没有来源,我与弟供给基本生活费用,姑母思贞以她仅有的400元退职金,为先父在临夏租赁牟家花园之西庐以居,他在这间昏暗的小房内,豆灯如萤,爨余奋笔,治学著述,写文史笔记四种:《壬癸杂记》《残楮剩墨》《西庐杂记》《千忍斋杂记》并考证《瑞容佛光塔》,后在《文物》杂志发表论文。应临夏档案馆之邀校勘方志五种,并抄一卷方志,给予润笔费,以填补生活费用。
家藏《西夏文化严经》当时在案头,别无他书,空闲时,细心钻研西夏文字,后求字问解,与西夏学专家北京社科院王静如研究员、银川李范文研究员多次求教,尊为问字师,结为挚友。并向外介绍了早年甘肃省研究西夏学的学者:武威张澍、临夏邓隆,写出有关西夏学论文八篇,参加西夏学术会议,名列于西夏学者行列。
收集临夏、兰州及甘肃各地地震史料,写成资料交地震研究单位,对兰州等地建筑事业等起到一定参考作用。在临工作期间与小儿张平在河州和青海东部接壤地区(河湟地区)实地考察访问拓碑,拓有金石碑文165篇,20万言,1989年写成《积石录》,由甘肃民委主持出版。
他一生学习不辍,临终当日还伏案写日记。
1999年1月出版了《张思温文集》。先父一生胸怀坦荡,严于律己,交友诚笃,在省文史馆任职期间,事必躬亲,听从党的领导,团结一班同仁,敬老崇文,安排好馆员工作生活,搞好馆内工作,使“文革”后复馆工作顺利正常进行。他因工作关系,文字广交海内外华人古诗文作家,曾被聘为美国纽约华人诗社“四海诗社”基本社员。诗文往来深得各方人士赞誉。有《张思温诗选》《张思温文集》留存于世。
今值先父诞辰百年纪念,后人无文,杂乱纷呈一些回忆,以表怀念之衷。
新闻推荐
党小莉在公司里分货。本报记者齐兴福让更多的残疾人快乐生活——和政县残疾女青年党小莉的自强故事近日,和政县循环经济园区,和政县残疾人职能培训中心破土动工。让人惊讶的是,这项投资3000万元的公...
和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和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