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来大企业托起小康梦——“百姓看双联”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王朝霞
这个夏天,和政县城关镇三谷村的庄稼与往年不一样:饲用型玉米茂密碧绿,黄芪、党参、柴胡清香四溢,一株株树莓苗壮叶嫩,生发出村民们的致富希望。
“往年种油菜,花开得虽好看,但不挣钱。”村民王玉福说:“自去年省财政厅联系我们村以后,引来了大企业,让我们变着花样种玉米、药材、树莓这些挣钱的庄稼。这1亩饲用型玉米,连玉米带秸杆可以打7吨多,交售到企业,收入能比种麦子、油菜翻三四倍。”
省财政厅双联行动中联系三谷村以后,运用市场手段招商引资,引进了养殖屠宰、药材加工、出口型树莓3家龙头企业,通过州、县、镇、村四级联动,培育出养羊、中药材、树莓新型产业,托起了群众的小康梦。
村北150亩塬台上,一座大型现代化养殖园矗立眼前,站在园区3楼平台俯瞰,一座座养殖棚、青贮窖、饲料加工场及屠宰加工车间尽收眼底。“通过双联平台,我们投资1.6亿元建起养殖产业园,就是要打破农民每家养三五只羊的传统,集良种、防疫、饲喂、屠宰、销售于一体,带动农民发展现代畜牧业。”甘肃泰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宏国介绍。
贫困户马诚的老婆患气管炎、儿子患脊椎炎、孙子患脑瘫,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以前想养羊,没本钱、没羊圈。”马诚说,去年4月双联干部带他和村里人到康乐、广河参观学习,今年贷款10万元,(转2版)
(接1版)从开春到现在已倒贩500只羊,还在泰祥养殖园承包暖棚育肥羊,收入4万元。“双联让我兜里有钱了,不愁家人看病的钱了。”
长期做羊肉贩运生意的村民陈红,对肉羊市场行情、养殖成本、营销模式等掌握得清清楚楚。受泰祥养殖园的启发,他带领村上9户农民投资150万元建起了10座养殖棚,“以前在房前屋后养羊,夏天蚊蝇多,不卫生,羊易得病。看了泰祥的养殖园和科学养殖方法,我们也要发展现代化养殖,做大规模发“羊”财。”
记者来到绿阴如织的村南,曾经沉寂千百年的河滩上,红顶白墙的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投资2.5亿元的甘肃复兴厚中藏药文化旅游产业园一期工程正在火热建设中。“建成后园区四面环水,碧水绿树,园区中心既有高科技的中药提纯、超微粉碎生产加工,又有中藏药生态园、中藏药养生中心、药浴休闲观光园,可以举办产品会展、文化旅游、中藏药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复兴厚公司董事长吕随民说。
宽敞透光的仓储车间已竣工,村主任马昱说,今年村里种的中药材可以交售到这里晾晒了。去年公司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提供了种苗、籽种,他种了10亩当归、党参、冬花,纯收入3万元。
“以前种过中药材,但信息闭塞,不知道卖到哪里,也卖不上好价钱。”村民王玉福说,去年双联行动引进了复兴厚公司,由公司“兜底”统一收购,他种的3亩药材卖了2.3万元。今年药材种植户增加到180户,种植中药材720亩,带动周边4乡镇30多个村种植中药材突破万亩。
曾经贫瘠的三谷村,如今土地“生金”,围绕龙头企业和主打产业,发展起斑斓多彩的特色种植业。省财政厅引进的青海省瑶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15万元建起了80亩出口型高原红树莓示范园。园区树莓苗生机盎然,63岁的马永清正在地里拔草。他告诉记者:“家有6.2亩地,4.4亩地出租给青海来的老板种树莓了,1亩地1年赔产1000斤小麦或按市场价兑付现金。”
马永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出租土地年收入5000元,他和老伴给公司打工,今年栽苗、锄草已收入1300元,“而往年种小麦,1亩最多打600斤麦子,除去种子、化肥、雇用机械耕作的费用,没啥收入。”
三谷村人均耕地不足7分,大部分农民还是文盲,致富能力弱。省财政厅通过双联平台,引进企业发展产业,破解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推动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带领村民走上了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新路。
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养殖园示范带动家庭规模养殖”的新型经营机制,全村三成以上耕地实现了企业化经营,一半以上耕地实现了机械化耕作,300余名留守劳力就地务工成为挣工资的农民。双联行动实施一年来,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190元提高到2012年的2700元,增幅22%以上。
“只要龙头舞起来,七分地也能奔小康。”临夏州干部群众参观学习三谷村双联经验时如此评价。
新闻推荐
和政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三号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该馆将集中展示和政古动物化石最具代表性的和政羊、三趾马、铲齿象、披毛犀、埃氏马、巨鬣狗等“六项世界之最”为主的古动物化石,成为和政县古动...
和政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