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工作室 搭建连心桥
本报记者 邹海林
通讯员 李斌 虎军
5月4日一大早,和政县三合镇周刘家村43岁的回族妇女马如给也,来到村里的为民服务工作室,找包村干部温生福办理借款事宜。由于手续齐全,温生福当场签字后,带着马如给也径直到财政管理站办理审核、管委会审批事项,短短1个小时,1万元借款便从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打到了马如给也的“一折统”上。
和政县三合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环节,针对群众反映的“门难寻、人难找、事难办”问题,不遮不掩,即知即改,整合镇政府办公用房,为辖区内7个行政村分别设立了为民服务工作室,门口悬挂醒目的“信息牌”,公开包村领导和办事人员的姓名、电话号码及工作职责,各村包村干部实行“全天候”办公,工作日里,不管是哪个村的群众,什么时候来办事都能找到人、办成事。
“工作室就在身边,有话到工作室说,有事找工作室帮。”镇干部张仲胜介绍说,为民服务工作室为群众提供“解惑、送智、代办”三位一体的“兼容”服务。“解惑”,即提供种粮补贴、农村低保、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及群众日常生活事务的咨询服务;“送智”,就是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开展农业实用科技及农民劳动技能培训;“代办”,就是提供委托服务、上门服务和日常服务,变群众跑腿为工作人员跑路,以“直通车”的形式,搭建干群“连心桥”。
新闻推荐
用一年时间做一件难忘的事——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小记用一年时间做一件难忘的事——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小记本报记者李欣瑶在每一个师范生心中,都有一份“支教”情结。在偏远乡村的学...
和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和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