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相关报道
小西湖一带的高层违建不在少数
小西湖柏树巷,上西园、下西园违法建设猖獗,违建者肆无忌惮,违法建设遍地开花。据相关部门统计,这一带已经查明的违法建设最少21处,七八层的建设最为常见,其中不乏20层的大楼。11月25日,本报以“聚焦违法建设之回访”和“聚焦违法建设之症结”对这一现象进行报道后,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相关部门称:执法监管难度太大。
“小炮楼”已经变成了“大炮楼”,市民不禁要问:为什么不在苗头初现时就采取“强制”手段?小西湖附近的违法建设猖狂到几时才会罢休?面对一座座“大炮楼”,是要拆掉还是让其变通合法?
治理拆除高层违建 执法阻力重重
就在11月26日,本报对小西湖一带的违法建设以“聚焦违法建设之回访篇”和“聚焦违法建设之症结篇”进行报道之后的第二天,七里河区委、区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百日专项整治行动。七里河区执法局立即召开会议进行了战前动员,并进行了安排部署。根据百日专项整治行动安排,先期对上西园等3处违法建设进行拆除。当天,七里河区执法局领导亲自带队,调集150多名执法人员来到硷沟沿一带。
执法人员首先来到一处正在建设的大楼前,该楼只有两层的审批翻建手续,而实际上已经盖到了10层,还未封顶。执法人员抵达现场时,大楼前已聚集了近200名违建者纠集的群众,其中有老人也有未成年人。很显然,拆除行动早已走漏了风声,违建者也已采取了防备措施。违建者纠集的群众坚决不许执法人员靠近大楼,拆楼民工刚一到现场,违建者就扑了上去,民工们提着铁锤、榔头落荒而逃,局面显得很尴尬。在随后的协商中,违建者最终在“承诺自愿自行拆除书”上签字并按了手印。随后,执法人员撤离,前往下一处违法建设场地。
对于此次拆除行动的失败,很多人认为执法人员行动软弱无力且漏洞百出。家住附近的马师傅目睹了当时发生的一幕,他对记者说,首先,执法行动走漏了风声,让违建者有了充分的准备。出现这种情况不外乎两种可能,要么是违建者“势力庞大”在执法部门有耳目,要么是执法者和违建者勾结,走漏了消息。其次,面对一栋10层高的框架楼,执法局打算用简单的榔头、铁锤来拆除,似乎可能性不大。另外,违建者投入了大量资金搞出来的违法建设,执法局强制都没拆掉,他们还会自愿拆除吗?
区政府 监管不到位 整治难上加难
小西湖一带违法建设猖獗,老百姓意见很大。很多人除了直接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外,还通过网络反映问题,网上关于小西湖一带违法建设的帖子非常多。记者看到,一位网民向政府反映说:小西湖柏树巷、上下西园违建特别严重,由原来的四五层到现在的二十层左右,对周围住户的采光和日常生活造成很大不便。
对此,七里河区人民政府进行了回复,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七里河区小西湖、上下西园地区由于特殊的社会和历史原因,造成城市管理难度较大。首先,该地区土地使用权属构成复杂,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铁路沿线的土地属铁路部门;二是上下西园原为农村集体土地,随着城市发展,现已形成大面积的私有住宅;三是政府房管部门管理和企事业单位房产用地属于国有土地,土地使用权属划归多部门,给监控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其次,该地区人口构成复杂,流动人口多。近年来,来自甘肃省临夏、东乡、广河的群众大量购买该地区的私有住宅,进行翻建改造,形成违法建设。由于这些私宅买卖多数是个人私下交易,翻建改造又多在夜间进行,加之多数建设与原住户签订了房屋还建协议,给执法和拆除带来了极大难度。第三,因其他一些历史原因,使得该地区房屋产权问题出现引纷,给依法制止违法建设问题带来了较大难度。从七里河区近日开展的“百日制止和拆除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行动”中调查了解到,监管部门职责不到位等,已成为小西湖、上下西园地区违法建设突出的主要原因。如柏树巷10号由市土地规划局审批翻建一层,现已建至20层,且已封顶;上西园66号由兰州铁路局土地管理局批准翻建的房屋,现已建至20层,已封顶。正是由于土地规划部门在审批后监管不力,以及一些群众编造理由偷建抢建,造成了目前监管的极大困难。
难题 拆了是浪费 不拆是“定时炸弹”
“小西湖违法建设都盖成20层了,现在拆除现实吗?是不是还得采取爆破的方式啊,不然那么一栋高楼几把铁锤能砸倒吗?”“难道只有强制拆除吗?拆了太浪费,20层高楼的建设成本不是一个小数目,还不如合法化充公好了。”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声音。小西湖一带违法建设目前至少有21处,并且大部分都是高层建筑,对于这些高层违建的整治,很少听到职能部门的具体治理方案。纵观兰州市近年来的违法建设拆除工作,还从未拆掉过10层以上的违法建设。对于一栋20层高的大型违法建设该如何处理,还真是一件难事。大型违法建设要走向何方,这也是摆在七里河区委区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这些违法的高层建筑,往往采取违法集资的方式修建,涉及到一个或者多个非法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建造时聘请的往往是一些小型的或者没有建筑资质的建筑公司。尽管盖起了高楼大厦,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即便是外观非常漂亮的一栋大楼,没有工程质量、消防等部门的验收,还是存在质量安全、火灾等诸多隐患。没有保障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大楼无疑是一个“定时炸弹”,让这样的大楼继续违法存在,还不如拆除掉的好。对于那些经过专业机构检验并且合格的违法建设大楼,政府可以考虑依法对其没收或者充公。因为拆楼也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据了解,执法局一年的违法建设拆除工作就要花费上百万元的巨资。违法建设一旦形成,无论当事人自行拆除还是执法部门依法强行拆除,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了将违法建筑遏制在动工之前,最大限度地减少违建者的经济损失,应当及时调整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出现执法疲软、边缘化、打擦边球、推诿扯皮的现象,做到城管执法有据,解决有力,切实增强执法权威。
建言献策
执法工作前置
将违建消除在萌芽状态
对于小西湖一带违法建设从“小炮楼”变成“大炮楼”且不可收拾的问题,一位在城建岗位上工作多年的老干部认为:“治理违法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将违建消除在萌芽状态,将工作前置,否则等到‘小炮楼\’变成‘大炮楼\’,城管工作就会十分被动。”
他说,小西湖一带的违建主要是原址翻建时加盖加高的,城管也派出了四五十名日常巡查员。他认为,发现问题时,城管部门应当多调查多了解摸清底细,对于不听劝告的,应当制定周密的拆除计划,必要时请公安部门配合坚决拆除。一旦第一次拆除遇阻,必然会助长违建者的嚣张气焰,增加执法难度。等到违建盖成20层楼时再来拆除,肯定是拆一次失败一次。执法工作前置还可以减少城管执法人员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减少群众的经济损失,同时降低了执法成本。另外,城管部门应当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积极与规划、土地、建设、交通、工商、公路、公安等部门密切协同、横向配合,与乡镇、街道、社区纵向联动,实施“防违全天候、巡查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防违治违工作网络,层层量化分解任务,落实分片责任,严格制定防违治违工作责任制,使违法建设“人人喊打、无处藏身”。还有,按照“控制新建、减少旧建、和谐执法、维护稳定”的原则,对处于萌芽状态的违法建设、乱搭乱建,做到早动员、早控制;对于不接受教育、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自行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
有经验的执法人员介绍说,对违法建设要理性思考,小西湖违法建设往往采取的是多家集资联合的方式。一般违法建设往往有筹集资金、准备材料、打筑地基等前期行为,只要执法人员做到早介入、早发现、早制止,就有可能把违法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样,既减少了矛盾冲突,最大限度地减轻当事人的经济损失,又降低了拆除违建的成本。
法规链接
监管不到位 处分责任人
为了遏制违法建设,明确执法人员的职责,2007年,兰州市出台了《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国土资源、规划、房管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管理单位,违反规定为未结案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当事人办理有关证照的,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处理:一月内出现1例或者面积在100平方米以内的,对直接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一月内出现两例或者面积在300平方米以内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对主要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一月内出现3例或者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记过处分,对第一责任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违法建设按照下列规定处置: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又不能采取补救措施的,限期拆除或者没收;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或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拆除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未办理土地、规划、建设等相关审批手续开工建设的,责令停工并予以处罚;相关审批手续不全开工建设,但对城市规划影响轻的,依法予以处罚。
新闻推荐
新七道梁至兰州市区是兰临高速南北方向最后一段路程,虽然这段路仅长17.4公里,但驾驶员们提起此处皆“谈路色变”。甘肃省高速公路巡警支队韩家河大队的统计表上显...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