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社区的“老年饭桌”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专门免费为“三无”和特殊群体老人提供就餐的场所。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兰州市截止到2010年底,60岁以上老人有48.0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3.29%,年增长率4%,其中空巢老人11.2万人,而目前市区仅有部分街道社区设有“老年饭桌”,在自筹资金的情况下为有限的特殊群体服务,很大一部分老人因条件所限根本无缘“老年饭桌”。需求强烈、条件受限让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老年饭桌”在经营发展中遇到尴尬。
社区“老年饭桌”受欢迎
热乎乎的馒头、浓浓的小米粥、清淡的时令菜……走进白银路街道阳光家园的老年饭桌,15位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的吃着午餐,一边还聊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说起近一年来的“老年饭桌”生活,张大爷颇为感慨地告诉记者,在没有老年饭桌前,虽然自己也有低保,但是因为一个人有时做一顿饭要吃一天,有时又懒得做饭胡乱凑合,既便有虚拟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上门做饭,但也非长久之计,所以饥一顿,饱一顿身体也每况愈下。有了老年饭桌后,除了饭菜丰盛,而且工作人员还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口味调整菜品,现在每天准时出门,不仅为了吃饭而吃饭,还为了能和老伙伴们在一起坐一坐聊一聊,这才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像这样的温馨场景在临夏路街道、小西湖街道的老年饭桌同样不难找到,街道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把没人照顾的老人集中起来就餐,并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但就是这样看似平淡的时令家常饭菜也被很多普通老人羡慕,采访时,居民陈宾告诉记者,他是一名老教师,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去年退休下来后虽然经济上宽裕,但吃饭却成了大问题,也找过保姆,一个月800元的工资做两个人的饭很多人还不爱干,而且家里就他一个人,日常生活也不太方便。加之人老了饭菜总想吃清淡点,饭馆的饭常吃也没胃口,所以一直在打游击。他希望能掏钱在社区的老年饭桌消费,但因为不符合条件被拒之门外。采访中记者发现,有类似想法的老人非常普遍。
自筹资金运作经营受局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现在运营良好的老年饭桌,像张掖路街道、五泉街道、皋兰路街道的老年饭桌也都在积极的筹备当中。虽然这些以街道福利性质经营的老年饭桌一经推出就受到老人们的普遍欢迎,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空巢、三无老人的吃饭问题,但是同样难逃运营、服务的双重尴尬。比如,饭桌长期运转的资金问题、大量老人希望花钱消费的诉求能否得到满足等等。这也就出现了像陈宾老人一样,想花钱到老年饭桌吃饭,但受到条件的局限只能望“桌”兴叹的现象。
采访时,白银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智勤告诉记者,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老年饭桌” 要想长足发展,并更好的服务广泛的老年群体,就必须突破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用商业形式单独运营,比如作为生存之本的资金问题,如果单纯福利性质不仅服务群体受限,而且在质量、发展上也很难有长足的保障。而受到制约后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街道只能设立一个老年饭桌,不仅老人们出门就餐相对不方便,同时也很难扩大覆盖面惠及每个家庭。
吸纳社区资源监督监管
随后,记者就此问题在不同的社区进行了相关走访,老人普遍反映,吃饭已经成了他们的大问题,第一是贵。如今在一般的排档两个人就餐两荤两素外加一份主食最少在40元至60元之间,环境、卫生稍好点的消费都在百元左右,老人觉得不实惠。第二是保姆难找。现在很多老人虽然经济条件不错但保姆难找,不仅三天两头跳槽,而且工费非常高,能做饭适合老年人口味饭菜又一两年不换工作的保姆和钟点工都非常难找。第三在外就餐不放心。市民李洋告诉主者,老人对饭食要求主要是清淡,但饭馆里的菜不仅油大,而且大部分菜里都放辣椒,老人食用后肠胃会很不舒服,所以特别想在家门口的“老年饭桌”就餐,就算花钱消费也乐意。
针对社区“老年饭桌”覆盖面受限,老人又有付钱消费需求的这些实际问题,也有不少市民给出建议,在每个社区评选出一两家口碑相对不错餐馆纳入到“老年饭桌”,社区负责监督监管,不符合要求时取消资格,并给予少量资金贴补,让辖区的老人就餐时有一定的优惠。如此一来,街道社区既省去经营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惠及面就会深入到每个家庭、每个老人,让他们就近、方便地解决就餐问题,而对经营者而言更是双赢的好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 9月20日,城关区慈善协会举行“慈善进社区,服务惠万家”爱心捐助卫生医疗系统活动,向城关区二院所属的白银路街道、五泉铁西街道、临夏路街道、东岗西路街...
临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