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的教育与预防”,口号是“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13日,“蓝光行动”大型糖尿病防治宣传活动在金城兰州举行。有关专家表示,糖尿病会导致失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危害极大,将使患者早逝,预后较差。在各大医院接受透析治疗的病人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于糖尿病而致使肾脏损害的,其余才是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疾病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饮食,适量运动是最好的预防手段,否则将无法阻止糖尿病进一步发展的脚步。
“蓝光行动”光耀陇原
13日,由中华医学会甘肃省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甘肃省内分泌学会、省疾控中心等联合举办的“蓝光行动”大型糖尿病防治宣传活动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启动。
昨日清晨,筛查糖尿病的大巴车从省人民医院启程,途经东方红广场、西关十字、西站等人群聚集场所,免费为过往群众测量腰围、检测血糖,开展健康教育。当晚,在兰州南北两山、黄河母亲雕像、中山黄河大桥和金城关点亮了蓝光。据悉,每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在全世界标志性建筑上点亮蓝色灯光是该活动的重要形式。此外,全世界的每个活动举办地都会以此种形式点亮蓝光,旨在唤起民众对防治糖尿病的重视,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防治与监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抗击糖尿病。与此同时,在四川省的白银、酒泉、天水、临夏和平凉等地的标志性建筑物上也点亮了蓝光,陇西、武山等十几个县市同时开展了大型义诊活动。
“小胖墩儿”易患糖尿病
如今糖尿病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这个无形杀手正悄悄侵袭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有数据显示:儿童糖尿病患者占全部糖尿病人数的5%,并以每年10%的幅度上升,其中有很多是肥胖儿童。
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静介绍说,肥胖是儿童Ⅱ型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腹型肥胖,即腰围大于臀围的“苹果型”肥胖。有的家长过度溺爱孩子,放纵孩子的食欲,造成其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不吃早餐,爱吃洋快餐、零食,偏爱吃甜的、油炸的高热量食物。另外,现代儿童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泡网吧、长时间看电视等,加之平时不注意体育锻炼,户外运动严重不足,导致摄入热量远大于消耗量。当体重超标达到肥胖时,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明显增加。继而会使胰岛素分泌模式开始出现异常,分泌胰岛素的代偿能力下降。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糖逐渐不能恢复正常的基础水平,直至出现糖耐量低减,最终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刘静告诉记者,遗传是儿童Ⅱ型糖尿病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74%至87%的患儿有家族遗传倾向,且往往是几代多个亲属发病。
“健康的饮食和积极的锻炼是防治儿童发生糖尿病最有效的办法。”刘静介绍说。饮食要多样化,不可偏食,不可饥一顿饱一顿。应该少吃零食,避免摄入过多油腻以及含淀粉多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量。家长应按照孩子年龄的大小,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尤其要保证早餐的质量。肥胖儿童应该逐渐减体重至标准体重。体重达到正常,就可有效预防糖尿病。
半数以上尿毒症病人患有糖尿病
在各大医院的透析室里,每天都有来自省内各地患有被称作尿毒症的慢性肾衰病人,他们拥有典型的“肾病面容”———面色蜡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汤旭磊介绍说,这里聚集的一半以上的尿毒症病人都是糖尿病患者。据介绍,糖尿病发病十年以上,有1/3的病人将患上糖尿病肾病,又有相当一部分会发展成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也是糖尿病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临床特征为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
近年来,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增长迅猛,发展成为尿毒症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对人民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这类病人一旦发展成为尿毒症,就需要终身透析或肾移植,而透析、移植治疗费用昂贵,一般患者难以承受。慢性肾脏疾病的早期和中期没有明显临床表现,待到发现病变,病人就已经发展成晚期尿毒症。
目前,慢性肾脏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已经达到10%,与之相对的是,市民对肾脏及肾病的知识却知之甚少,而对于慢性肾脏疾病的知晓率仅为6.4%。
相关新闻
“三高”困扰四川省成年居民
慢病防控形势严峻已经“慢”不得
【本报讯】 11月13日,甘肃省卫生厅召开甘肃省慢病防治工作新闻通报会。
据悉,目前,我国的一些慢病发病率已呈“井喷”态势,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正所谓“慢病已经‘慢\’不得”。据一项调查显示,四川省18岁及以上居民中,超重率为32.4%,肥胖率为11.1%;高血压患病率为25.6%;糖尿病患病率为7.6%;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为13.6%。今后,四川省将从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治入手,积极探索慢病综合防控模式,并拨出100百万元提供资金支持。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通常也称为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具有发病隐匿、病程长、病因复杂、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健康损害与社会危害严重,但又是可防可控的等特点。
据2010年四川省5个县区慢病监测点调查结果显示:18岁及以上居民中,超重率为32.4%,肥胖率为11.1%;高血压患病率为25.6%;糖尿病患病率为7.6%;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为13.6%;现在吸烟率为27.5%,其中男性60.5%,女性0.5%;饮酒率为27.0%,其中男性为52.5%,女性为5.0%;18岁及以上居民经常锻炼(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10分钟业余锻炼)的比例为7.8%。据甘肃省肿瘤登记中心数据显示:2009年兰州市恶性肿瘤发病率高达213.00/10万,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食管癌、膀胱癌、胆囊癌和胰腺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肿瘤的73.00%。
通报称,四川省慢病防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五点:一是基层防治队伍能力亟待提高,目前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此类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不能满足当前全省居民的实际需求。二是缺乏更加有效合作机制。政府各部门之间尚未形成更加有效支持慢病防控的合力,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也缺乏很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医疗保险、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医院之间也未能很好衔接。三是缺乏经费保障。四是实现服务模式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的慢病防控工作,无论是健康居民,还是患者;无论是各级决策者,还是各类卫生技术人员,都有一个从思想到行动的逐步转变过程。五是居民健康意识亟待加强。居民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危害性的认识还不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依然普遍,防病意识淡薄。
相关铵接
苹果型肥胖者最易得糖尿病
预防糖尿病,哪些人最容易得糖尿病?如果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男性大于90厘米,这时候糖尿病很可能找上门。
中国人肥胖的体形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全身的肥胖,浑身都是肉比较胖;还有一种是局部的肥胖,尤其是肚子比较大,有人把这种状态形容为“将军肚”,或叫做腹型肥胖苹果型肥胖。这种肚子很大的人最容易得糖尿病。
我国目前有两亿人超重,60%的人都是大肚子肥胖类型。这种腹型肥胖的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三到四倍。判断是否属于腹型肥胖的简单方法是量腰围,男性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的人应该引起警惕,要及时检测血糖,因为这类体型的人中约有25%的人患有糖尿病。有“将军肚”的人不仅容易患糖尿病,还容易得高血压、脂肪肝、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而如今年轻人中肥胖者越来越多。
习惯重油炒菜往往导致超重
调查发现,肚子很大的人50%血里边的甘油三酯都是高的。为什么甘油三酯会这么高?主要和饮食习惯有关系,喜欢吃炒菜,炒菜都是要放油的,如果吃素菜不用很多油炒,会认为这个菜就不好吃。所以大家的习惯是用重油炒菜,无形中导致了人体内的油摄入量增加,血脂也就会升高。习惯多吃油、吃重油炒菜的人往往体重超重。
此外,应酬多喜欢在外面吃饭容易多吃油长胖。餐馆里的饭菜偏油腻,而汉堡鸡翅等快餐以及一些油炸食品更是高热量、高脂肪。再加上经常酗酒,这些都容易把人推上糖尿病的“风口浪尖”。
而属于腹形肥胖肚子很大的人,这种人发生心肌梗死的也比较多。甘油三酯高动物脂肪多引起胆固醇的增高,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患病风险。
防治糖尿病需要有三个改变
防治糖尿病需要有三个改变。第一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是减轻体重。要做到合理饮食,保持粗杂粮、细粮以及荤素的合理搭配,少吃高热量的食物以及零食,饮食以清淡为宜。除了“管好嘴”,还要增加运动。快走、慢跑、游泳等,都有利于消耗多余的热量、调整血脂紊乱、降低血压、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运动还可放松紧张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是改变对定期检测身体的认识,一定要定期测定自身血糖、血脂、血压、心电图等。尽早发现高血糖,特别是餐后高血糖。
第三是改变对糖尿病治疗的认识。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千万不能讳疾忌医,要尽可能地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控制好血糖,使并发症晚发生、少发生,甚至不发生。很多人对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很恐惧,其实胰岛素是人体胰腺里边分泌的激素,是降血糖的,没有这个胰岛素,所有的人都生糖尿病。给病人打基础胰岛素,就相当于补充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医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胰岛素。一个好的心态对预防糖尿病有积极作用,一次巨大的打击有时就足以诱发糖尿病。
新闻推荐
城市里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大大小小的社区里,但家门之外的社区生活,对许多人来说却是个陌生领域——对门的邻居,至今不知姓甚名谁;楼院内有人遇到困难,不知如何伸出援助之手……...
临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