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大大小小的社区里,但家门之外的社区生活,对许多人来说却是个陌生领域——对门的邻居,至今不知姓甚名谁;楼院内有人遇到困难,不知如何伸出援助之手……很多时候,大家索性不闻不问,这就出现了“三不管”楼院。近年来,为了解决老楼院没有物业无人管的情况,兰州市各个社区都设立楼院长来操心老楼院的琐事,而“50后”、“60后”则成为了楼院长的骨干力量。
社区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开展工作会很艰难,但是通过楼院长搭建与居民交流的平台,以民意和民智来化解身边的难事,居民们自然而然就聚到一起来,尝试互帮互助、互相服务。酒泉路街道畅家巷社区就是通过楼院长这个“桥梁”建立起了辖区居民的高素质价值观。
记者了解到,畅家巷社区存在出租房屋多、外来人员多、居住环境差、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社区就是通过楼院长的优势将这一切管理到位的。“50后”的楼院长吴翠英负责的居民楼有5栋,住户有100来户,整个社区60%的流动人口和80%的低保户都在她负责的区域。由于吴翠英是辖区的老住户,和辖区居民都很熟悉,所以开展人口动态信息登记、计划生育宣传、环境卫生监督等工作相对就容易了。
一般来说,辖区出现了棘手难题,居民首先想到的是请社区出面解决。而实际很多时候,社区常会处于两难境地,不同立场的居民总是有不同意见,于是一些小事、难事便被拖延下来。临夏路街道西城巷社区充分发挥楼院长的协调作用,为化解这些困难找到突破口。
居民的宠物狗在小区里随地大小便怎么管?这事在西城巷社区有好办法,那就是通过楼院长督促狗的主人自行管理。“60后”的楼院长来淑玲告诉记者:“在我们社区,狗的问题十分突出,养狗的居民越来越多,随之关于狗的投诉也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楼院长对养狗户进行走访,引导养狗居民相互监督,比文明、比保洁,从而使辖区中的居民养狗行为得到了规范。”
“我们社区的楼院长有企业退休干部、有单位下岗职工……他们大多是“50后”和“60后”,但现在他们都是我们社区服务居民的骨干。”社区魏主任对记者说,这些楼院长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又有服务居民的热情,对于没有物业管理的楼群来说,“50后”、“60后”的楼院长们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管理一座城市,需要各种各样的制度。管理一个社区,同样少不了大大小小的制度。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现在兰州市各社区都有了楼院长,而且这些“50后”、“60后”的楼院长都非常尽心负责。于是社区的条条框框变少了,一个个温情的故事增多了。楼院长也是普通居民,但他们在居民中口碑都好,有的甚至德高望重,所以大家信服楼院长。由于得到了居民的推崇,这些四五十岁的楼院长们也就“俯首甘为孺子牛”,辛勤地为大家奔波忙碌着。
新闻推荐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2009年即将升入大学二年级的兰州商学院学生张红霞默默的用这句话鼓励着自己。其实,让她烦恼的是假期眼看就结束,而新学期的...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