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这个大西北的重镇,孕育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希望;城关,作为省城的中心区,展现出强劲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我走了国内很多的城市,最终决定在兰州市投资,并将项目点选在城关区。说心里话,在成功前曾经也犹豫过,现在看来,真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来到了兰州扎根于城关。”在不久前,记者采访来兰投资的浙商时,拥有数亿资产的江总走到窗前,俯视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辆、繁华的城区街景这样感叹到。
江总的感叹,不仅证实了自己多年前的果断选择,更缘于这座城市所隐含的广阔前景,特别是作为甘肃省会中心区的城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心区中的知名度、美誉度甚至首位度近三年空前提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城关区打造了数个叫响全国、引来不少省会城市慕名效仿的品牌:虚拟养老院已名满大半个中国、爱心集结号志愿者网全国首家、数字城关吸引全国百个观摩团,城市社区少年宫、一刻钟精品社区、楼院长管理模式、居家就业模式等,从省会兰州迅速传向西北地区,远播国内多个省会城市中心区,宣传了兰州展示了城关。
这些特色品牌,细数起来无不与民生相关联。当然,兰州市城关区在国内知名度的提升、在省会城市中心区首位度的提升,远不止已改善了民生的这些品牌,比如,破解发展空间瓶颈问题,提出了每年削山造地10平方公里,力争用五年时间从面积上再造一个城关,这在全国各省市州都不多见;还如,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更是达到了令人连连称奇的速度,2011年增速高出上年3个百分点,这样的增速在同类城区甚为鲜见;再如,重大项目拆迁、社会管理创新……或创出了城关模式,或铸就了城关速度,吸引中央及省市媒体争相报道。
时间如白驹过隙。在短短的几年间,兰州市城关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近年来该区坚持高目标定位、高起点谋划和高标准推进分不开。换句话说,就是跳出全市全省这个领域,主动与全国省会城市中心区看齐,不断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在打造充满活力富有现代化气息、百姓生活得体面的大城市的同时,引领带动全市乃至全省跨越发展。
目标定位
站在全国视角建设幸福城关
“跳出全市全省看城关,站在全国视角建城关。”这是兰州市城关区委区政府制定“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时提出的新定位,这样的定位也得到全市省市的认可,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城关区委书记金祥明这样说。
城关区作为甘肃省会的中心区,因拥有独特而唯一的区位优势,所以无论在全市或全省大会上,凡提及城关区都有这样的说法:城关既是全市的更是全省的,因而城关区在建设和发展中,不能仅仅拘泥于兰州市和甘肃省,要将眼光看得更高放得更远些,与全国省会城市中心区看齐,从而不断提升中心区的首位度。
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勇于创新和善打硬仗的城关人,在“十一五”末,便对今后的发展形势做出判断。未来五年,既是全市全省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更是城关区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城关区在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主基调基础上,围绕省委对兰州发展提出的“着力打造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打造全省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的新要求,立足区情审时度势,高目标定位布局、高起点谋划发展、高速度推进转型,充分发挥中心区率先、带动、示范、引领四大作用,提出了今后五年奋力实现“一个拓展、三个高于、六个翻番、六个提升”的“1366”发展目标,即,实施削山造地、增容扩区计划,从面积上再造一个城关;加快推进率先跨越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十一五”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发展水平、高于全国省会城市中心区平均水平;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预算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实现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市民素质水平全面提升,将首善之区建设推向更高的水平,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和更加富足幸福。
经济总量
全省区县居首带动作用彰显
全省发展看兰州,兰州发展看城关。这句看似简约的话,却凸显了城关在全市、在全省的地位和分量。对于城关,这样的定位可谓是实至名归,也是作为中心区发挥带动、引领示范作用的强大后盾,我们不妨来看组数据:
在“十一五”收官的2010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4119.46亿元,兰州完成生产总值100.40亿元,城关完成生产总值376.88亿元。可见,兰州经济占全省经济的份额为1/4,而城关经济占全市经济的份额达1/3。迈入“十二五”开局年的2011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5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城关完成生产总值445亿元,较上年增长16%,从中不难看出,城关区作为省会中心区已在全市、全省发展大局中显示出带动作用,而这,只是城关驰入快速发展期的冰山一角。
回望“十一五”,城关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全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保持了经济总量居全省86个县区首位、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心区第11位的优异排名,而且从2009年起,以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占比速度,遏制了经济总量在全市所占比例逐年下滑的势头。五年累计实现生产总值超15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3%以上,高于全国和省市增长水平,形成了“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各占全市1/3强、第三产业增加值和消费品零售额各占全市1/2强、非公经济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各占全市40%”的经济格局。
并在此基础上,城关制定出“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幅预计在16%到20%左右。如2012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超过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超过3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超过40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超过150亿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5%,达到192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达到16390元,这些目标均高于全市全省预期目标,更彰显出省会中心区的引领作用。
动力源泉
引进重磅项目梯度推进建设
发展需要动力,更需项目支撑。对于这点,城关区梳理得很到位。不仅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而且将项目当做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城关区在省市经济份额中占比较大,无不缘于这个原因。过去如此今后还将继续。城关区在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今后五年将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落地一批、凝炼一批、展示一批”的项目带动战略,在全区形成“抓项目、跑项目、建项目”的浓厚氛围,形成重大项目滚动发展、梯度推进和强力带动格局,力争每年建成亿元以上项目10个,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达到10个,凝炼储备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0个,引进落地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0个,到2016年,累计完成投资达到1800亿元以上。
近几年城关区的建设发展有目共睹,尤其是加速推进重点项目工程计划。自2009年以来,该区项目建设实现两次提速,由起初的“3383”提升为“4494”,后又提升为“5515”项目工程计划,即:庙滩子整体改造等5个投资上百亿元项目,兰州万达广场等5个投资上50亿元项目,重离子治疗中心等10个投资上10亿元项目,兰山生态公园等50个投资上亿元项目,项目投资总额超过了1500亿元,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城关区商业业态,包括总部经济、创意文化、楼宇经济、现代服务业等,多达10余类,如正在建设体现兰州特色五星级酒店两个,今后五年还要再建3到5个,从而提升兰州酒店的星级档次。
与此同时,城关区还加快产业优化,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医学和社区服务、文娱等生活性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信息服务、金融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力争到2016年,现代服务业占三产的比重超60%。积极发展新型加工业,推广信息技术类高新技术,加快发展科技孵化、新能源等战略型产业,提高加工业占二产的比重。不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休闲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突破瓶颈
力推南升北拓实施空间再造
近三年来,城关区虽引进不少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重量级项目,为加快发展积蓄了力量,然而由于土地资源匮乏,使得部分项目推进较难,严重制约了发展的进程。那么如何拓展空间、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城关在谋划“十二五”规划布局时,提出了“南升北拓、整体推进”的思路,并从2011年起,全面实施空间再造工程。
南升,即以黄河南岸棚户区、城中村、破旧楼院改造为重点,加大老城抽疏、绿化亮化和美化力度,打造城市新亮点、新地标和新景观,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通过每年拆迁100万平方米左右、新开工建设200万平方米左右,每年打造一批地标性建筑,力争到2016年,建成五星级酒店5家以上、城市综合体7个以上、地标性建筑群12个以上,实现老城区的华丽转身;北拓,即以黄河以北地区成片开发为重点,在已完成土地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可行性论证、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影响评估等前期工作,以及前期尝试性开发实践取得的经验基础上,切实加大削山造地力度,努力打破区域界限,积极大胆探索,实施联合开发、利益共享等开发模式,力争每年开发整理土地10平方公里,至2016年达到50平方公里左右,并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个“傍山依水、南北相望、宜居创业”的新城区,为做大做强做美兰州贡献力量。
今年作为实施“十二五”的关键期,城关将按“333”拓展思路,围绕三条岭、青白石、九州北部三大片区,利用土地、金融、产业三大资本,实施生态修复、地质灾害治理、土地开发三位一体的荒山开发项目,全面启动三个片区的削山造地工程,力争年内整理土地5到10平方公里,为老城抽疏和环境提升提供条件。特别要说的是,这种通过削山造地拓空间的工程,不仅从空间面积上在五年内再造一个城关,且该工程的实施还为其他省市、地州创新发展做出了有益尝试,得到了国家国土资源部门的认可。
改善民生
打造服务品牌惠及万千百姓
城关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发的发展,并向社会交上令人艳羡的答卷。诸如,将虚拟养老院推向全国、建成133数字城关工程、推行楼院长管理模式……其品牌影响覆盖全市、全省乃至西部和全国;突破性的解决了一批就业难、住房难、养老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大幅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同时加大了社会管理创新。
城关区政府区长张国一说:“去年,在改善民生方面投入9亿余元,约占城关财政收入总额的70%,但这与城关的发展比还有距离。今年将集中更多的财力改善民生,预计投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安居工程、救助等领域的支出,将在10亿元到12亿元左右,以后还将不断的增加。”
比如,率先在全省建成创业型示范城区,成功打造了360就业服务品牌、国家级就业优质服务窗口,实行务工人员就业证管理制;投3200万元,解决了3703名区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遗留问题;被称为中国养老事业“破题之举”的虚拟养老模式推向全国,目前已有12个省市试点建设;投资6400多万元,建成全省首家残疾人就业托养中心,800余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服务;开建保障性住房近120万平方米,建成住房12700套;新建改建学校教学楼34栋;投上亿元救助困难群众41万人次,群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实现了老有善养、学有优教、住有宜居、困有乐助等目的。
然而,群众过得是否幸福,仅有这些远远不够,还需要平安和稳定。为此,城关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投入5000万元,建成了“以市民公共服务呼叫中心,数字社区和视频监控、政务管理三个网络,突发性公共安全应急救援队伍、虚拟养老救助队伍、市民呼叫服务队伍为核心的”数字城关系统;同时成功打造了“楼院长”管理服务、“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流动人口“以房管人”模式等近10个服务品牌,这些品牌促使城关社会管理服务,由原来的政府大包大揽,延伸至每个片区和每个社会人。
转型跨越
增强首善意识发挥带动作用
今年是全市全省实施“十二五”的第二年,也是省委提出推进“转型跨越”的第一年。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城关区,将如何在推进自身率先跨越发展、带动促进全市全省的转型跨越呢?城关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主基调,在今后的五年时间内,通过“增强首善意识,实施三大战略,抓好六个重点、推进六大建设”举措,为全省全市的转型跨越做出贡献。
建设首善之区,就是按照“打造最好、追求卓越”的标准和“中心带动、城关率先,率先跨越、城关先行”的自我定位,突出发展为先、创新为魂、民生为本、和谐为基、环境为要的“首善”内涵,快起来促发展,“跳起来摘苹果”,从而形成强大的发展力、承载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切实做到发展率先、城市繁荣、环境优美、人民普惠、社会和谐、政治安定、服务均等、保障完善、诉求畅通、管理高效,尽力使产业发展体现“辐射”,城市建设体现“品位”,社会管理体现“示范”,改善民生体现“率先”,改革创新体现“引领”,各项工作在全市创一流,在全省争上游,在全国树品牌,把城关建成全市、全省乃至西部“经济最发达、就业最充分、保障最完善、社会最安全、教育最优化、文化最繁荣、环境最宜居”的现代化城区。
同时,通过实施“空间拓展、优化结构、项目驱动”三大战略,突出抓好“加快率先科学发展,增强现代产业竞争优势、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加大民生改善力度,着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六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富强城关、活力城关、文化城关、生态城关、和谐城关、幸福城关”六大建设进程,为全市全省的发展发挥好中心区的应有带动作用。
这一点,在发展实践中已得到充分的验证。2011年,在全市考核的34项指标中,城关有20项取得了第一,有6项取得了第二,综合考评成绩遥遥领先,为全市第一名。同时,城关通过大手笔、宽视野、高起点策划实施的白塔山山体亮化工程,堪称国内的“水墨丹青”山水画的山体生动再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认同,为做美兰州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今年一季度,城关区经济发展又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GDP同比增速达到16.4%,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市速度,如此等等,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首善之区,将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力抓党建推进创先争优助力转型跨越
城关区每天都在大步前行,无论在经济实力、项目建设、民生改善方面,还是在基础建设、城市形象、社会管理方面,甚至在特色打造、品牌树立、亮点挖掘方面,都走在了全市或全省前列。而实现或取得这样的成绩,有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人和组织。换句话说,就是加强党的建设,夯实组织基础,用好党员干部。同时全力打造党建品牌,把好用人导向培育人才,助力城关转型跨越发展。特别是在未来五年,城关区能否实现今天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能否把首善之区建设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关键在于党建,也是根本保障。
“过去五年特别是近三年来,城关区各项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与我们竭力抓好党的建设分不开。推行以提高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为重点,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劲足务实的干事氛围,形成了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发展的用人导向,不仅提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廉洁从政的能力和水平,而且打造出了多个党建品牌,更培养了一批有能力的干部,在他们的表率和示范下,有力的推动了城关的建设。”金祥明说,抓党建过去是这样,今后还将更加强化。目前包括酒泉路街道“五园一湾”、白银路街道“365”民情直通车、临夏路街道“七树一林”等具有城关特色的党建品牌,为全区或各街道社区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等多个领域做出贡献,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未来五年,是城关区实现率先转型跨越、全面推进和谐幸福城关建设、带动全市全省发展的关键期,为保障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城关区委区政府提出,将在全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活动,再铸造一批地方特色品牌,在夯实党的组织建设的同时,提升各级班子谋发展、抓发展和促发展的能力,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拨任用干部,给想干事的人梯子,给能干事的舞台,给干成事的人甜头,从而在全区形成干事创业氛围,促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新闻推荐
车辆行人频频抢道致交通堵塞交警提示:遵章守规互谦互让方能畅通
【本报讯】在城市中的路口,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信号灯为黄灯,两边路口的车辆纷纷开始抢先冲出去,更有左转的驾驶员和直行的车辆抢道,严重影响了直行车辆的通行安全。在...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