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现在,街道的人员都会随身携带一本日记,在日常走访中将居民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及建议记录下来,想办法及时解决。这个小本子看似不起眼,却拉近了居民与街道人员之间的距离。”临夏路街道的居民宋恺对记者说。日前,临夏路街道全体人员手中都多了一样新的“工具”——“民情日记本”,街道要求所有干部职工以记日记的形式,记述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为居民办的实事以及心得体会。街道人员怀揣这本日记,听百家言、记百姓事、解百姓忧,被群众形象地称为“连心日记”。
一本日记成了为民办实事的“宝典”
在临夏路街道西城巷社区主任魏艳艳的工作桌上,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一本“民情日记”,里面密密麻麻记载了社区工作的详细情况,并附带了解决的方法及感言:“我帮扶了辖区一个刚参加完高考的孤儿小程,他现在和叔叔婶婶生活在一起,今年以优异的成绩靠上了南京一所大学。从小程家出来,我的心情很沉重,困难家庭的孩子往往很懂事,小程失去了父母,叔婶给了他第二次父爱母爱,他又是幸运的。我在思考着怎样去帮助他,去外地读书开销会很大,得想办法为他资助些学费。”
临夏路街道地处兰州商业最集中的城关区西关十字及周边东起永昌路,西与雷坛河排洪沟相壤,南靠白银路,北临南滨河路,辖区面积1.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685人,流动人口约20余万,人流、车流、信息流都较为集中。为使这里的居民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专干何晓娟时常要入户走访。“每次走访,我都会随身带上‘民情日记\’,群众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诉求,辖区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都会详细记录下来。”何晓娟告诉记者,如今“民情日记”已成为她工作中为民办实事的“宝典”。
小小的日记本,清清楚楚地记载了辖区内的所有情况。遇到群众求助,反映治安问题,倾诉困难和诉求等,街道人员都可以随时详细记录在日记本上,既避免了收集民意的疏漏,还保证了民意的分析落实和及时反馈。“现在要是没了它,我们的许多工作都很难开展。”这是“民情日记”推行以来,临夏路街道工作人员最大的感受。在何晓娟的日记中,记者看到她在帮扶一名74岁高龄的老人,日记中写着:“李奶奶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药吃完了,但城区多家药店都没有卖的,我要想办法购买,帮奶奶减轻病痛。”
小小“民情日记本”里充满了大温情
“‘民情日记\’打破了过去遇到求助干部才记录的被动工作状态,现在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找问题,把居民的需求记录下来,由街道、社区想办法给予解决。我们要求不搞形式主义,不需要每天都记,但是有事就得记,记完之后还要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日记是手段,为居民办实事才是目的。”临夏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嘉晨对记者说。如今,该街道的每位干部职工走访时,人手一本“民情日记”已经成为一项制度。居民向他们提出的问题多而杂,有的他们当场解决,一些暂时解决不了的,就记录在日记本上,回去研究,或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协调处理。
“最近工作怎么样,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没有,最近都挺好的。”“那就好,有事尽管给我打电话。”这是专干马永忠来到辖区居民董敬芳家中走访时的对话。马永忠的行为只是临夏路街道工作人员访民情、听民声的一个缩影。他告诉记者:“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居民有急需帮助的事情,就记录在日记本上,积极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居民所提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小事,所以我们会认真做记录,我深深感觉到只要真心为居民办事,他们一定会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工作。”
看着“回访记录”上的一件件事情,街道干部职工忙碌的身影跃然纸上:干部韵兴宏来到居民周桂琳老人家,见她躺在床上精神不振,而且感冒了,于是立即和同事将老人扶去社区卫生站检查身体,并输了液体……目前,临夏路街道58名干部职工已与68户帮扶家庭结对“认亲”,在“民情日记”上记录各类信息千余条,收集社情民意720余件,已解决问题596件,小小的“民情日记本”里面充满了大温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记者来到临夏路街道办事处,走进办公区你会感到一股廉政文化的“清风”拂面而来,醒目的廉政警句格言、形象的廉政墙画作品、催人奋进的廉政成果等不断映入眼...
临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