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4月8日,由省文化厅主办,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花儿与花儿剧研究》课题组、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出版局、甘肃花儿剧院承办的《花儿与花儿剧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兰召开,包学良、李西莲、李恩春、庄壮、马忠贤等来自省内各地的40余位艺术家、专家和学者共聚一堂,就“花儿与花儿剧的关系”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力求为花儿剧今后的生存、发展及繁荣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设立专项课题填补国内花儿剧研究空白
花儿剧是甘肃自改革开放以来独创的新剧之一,它的诞生受益于千百年来甘肃各族人民喜爱的重要民歌——花儿的影响,也受益于几代艺术家、几代民间艺人和专家学者们的辛勤耕耘。花儿剧与花儿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修辞手法、剧目创作、音乐旋律、表演艺术、舞美形式以及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立足于中国戏剧之林,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学术界的关注。在当前多元文化格局的形势下,传统文化资源与创新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2011年8月,经过两年的思考、调研及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前期准备工作后,《花儿与花儿剧研究》课题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立项,课题负责人为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顾善忠。四川省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仅有两项获得立项。该课题首次将花儿与戏剧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填补了四川省乃至全国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中对花儿剧研究的空白,为艺术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十余部精品力作让独特“花儿”走向艺术舞台
当日的研讨会上,与会的艺术家、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纷纷从各自不同的领域阐述了特色鲜明的观点,“花儿与花儿剧的关系”、“花儿在甘肃民歌中的地位和影响”、“花儿剧产生的文化背景”、“话剧在甘肃戏剧中的地位和影响”等与花儿剧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话题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一些艺术家由于在发言中谈起心爱的花儿激动不已,甚至现场唱起了独具艺术魅力的花儿选段。
顾善忠在会上说:“甘肃的专家学者们在对花儿的不断努力探索和研究中,实现了由花儿到花儿剧的继承与创新。如花儿剧《花海雪冤》、《牡丹月里来》、《雪原情》等十余部花儿剧剧目的成功演出,使得花儿这种独具特色的音乐形态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走向了舞台。就如陇剧与陇东道情一样,它正逐渐在向新剧种、地方戏的行列迈进。因此,只有在成长中进行系统、全面、科学、充分的探索、研究和评论,才能使其日渐成熟,日臻完善。”
花儿剧还需理论支撑和学术研究
省音协名誉主席彭根发在会上说:“我们甘肃人就是听着秦腔、眉户、小调、花儿长大的,艺术家们就应该多创作相同或类似风格的戏剧作品,特别是创作中不仅要考虑引领群众的审美观,更要顾忌群众的审美观,因为只有‘跳起来摘到的葡萄才是最好\’。如今,省内不乏《美丽的东乡我的家》、《黄河边的尕娃娃》等优秀的新创花儿剧作品,特别是由敦煌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著名作曲家庄壮创作的《花儿大合唱》非常适合群众演唱、表演,完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推荐和推广,让精美的花儿剧作品登上越来越多的艺术舞台。”
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明在致辞中表示,一个新剧种的产生和发展,除了自身艺术潜力的继续开拓外,还需要理论的支撑和学术的研究,花儿剧也不例外。自花儿剧诞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花儿剧仍需要各个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我们希望在完善和充实这项课题研究内容的同时,能够在集思广益中汇聚专家、学者们的智慧成果,直接服务于四川省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为花儿这种独具特色的音乐形态走向更大的舞台打下坚持的基础。
据悉,本次研讨会将于9日结束。
新闻推荐
双色球快讯 兰州市安宁彩民56元斩获14万蓝球连续第3期开出奇数号码
【本报讯】4月19日,双色球第2012045期开奖,开出的红球号码为08、11、20、21、27、30,蓝球号码为09。头奖再次开出7注,在6个省市中出,单注奖金732万多元,开奖后奖池升至5.49亿...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