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兰州城的防涝排水设施
明清兰州城池,顺应两山夹一河的地形,沿黄河带庄布置,内城大致呈方形,外城亦即外郭,兰州人称之为“关”,呈不规则形,但只有东西南三关,没有北关,这在全国各行省省会城市中是个异数。筑城必须开凿护城河,古人称之为“隍”,兰州人称之为“城壕”。之所以没有北关,一则是北城墙挨近黄河,可利用黄河天堑,作为护城河;二则节省北关用地,扩充了内城南北向的空间。内城外侧东西南三面、郭城外侧开挖护城河,由溥惠渠引阿干河水,“自西郭入注东西南三面隍堑(城壕),以固城垣,御突冲。”((明陈祥《兰州卫重疏水利记》)就是说,护城河作为城墙的屏障,防御敌人的攻城。
兰州城虽然筑在川里,但它处在皋兰山、龙尾山北麓逐步降低延至黄河的地段,因此兰州城大体上南高北低,这就为自然排水创作了有利的条件。降雨形成的正对城池的南山地表径流,自然注入南郭外的城壕;城池外东西两面的山洪自然流入黄河。兰州城这样优越的排水条件,使这座建于隋唐,经宋元明清不断拓筑的一千多年的古城,避免了山洪淹城之灾,显示了古人选择城址、筑城的高超技艺,以及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兰州城虽然建在极缓的山坡上,整体上能够自然排水,但个别地段比较低洼,容易形成内涝。因此筑城者为排水防涝,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城内主要街道两侧的店铺,建在数级台阶之上,铺面上方多搭建雨棚,为行人挡雨遮阳,道路居下,其断面呈梯形。(见附图)内城的街道用巨石铺路,虽然坚硬不甚平坦,但高下泄水,亦有尺度,两侧有阴沟,用以宣泄雨水。大抵东南向街道的雨水从贡元巷、学院街(今武都路酒泉路至静宁路段),注入东城壕;道门街(今金塔巷仓门巷南口至酒泉路段)、府门街(今武都路道升巷南口至陇西路南口段)的雨水,向西注入绣河沿;万寿宫(今通渭路)前后各街的雨水,从贤后街的阴沟西注入水北门外,排入黄河;西大街(今张掖路中央广场至西关十字段)的雨水,从西门瓮城北引入城壕;东关(今庆阳路南关十字至广场东口段)、新关(今秦安路静宁路至金昌路段)的雨水,原来引入官园(今民勤街),后修渠,西向引入东城壕,再排入黄河;只有西关(今临夏路西关十字至解放门段)、南关(今老酒泉路南关十字至卷烟厂段)原无阴沟,亦未铺石头,雨水稍多,则泥泞难行。
街道两侧店铺、衙署、院落居高临下,均开“水汊眼子”(排水口),将雨水排入街道,顺路面、阴沟,排入城壕,或黄河。水汊眼子素常的功能是排水,在特殊时刻,则是逃生安全活命口。明末,李自成部将贺锦攻破兰州城,肃王府校尉张鼎背负末代肃王朱识鋐,从水汊眼子逃出,可见肃王府排水口之大。这位富有才华的肃王,命运不佳,最后还是被贺锦擒获而处死。
上述的官园,它夹在东关与新关之间,地势低洼,每逢夏秋大雨,两关内的雨水,分别从南北两面奔流涌来,形成水乡泽国,院落多被泡塌,百姓苦不堪言。道光时举人、翰林秦维岳的侄子秦勋嘉,向官府建言修筑排涝设施,并率先捐银,官绅跟进捐银,购买石料等建材,召集工匠,在官园巷口筑石坝,在新关、横街子(今静宁路张掖路至庆阳路段)开掘排水道,上盖石条,将雨水导入东城壕,最后排入黄河。
这些排水设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尚存部分遗迹。例如东城壕、西城壕的中段护城河仍在,仍然容纳周边的雨水,只不过是发绿的臭水坑,坑边围筑木护栏,刷着鲜红的油漆,以警示小孩,不能下水玩耍。东城壕位于内城东城墙的外侧,当时为废旧物品市场。西城壕在张掖路至武都路之间,其东为西城巷,其西为中山路,位于内城西城墙外侧,民国及解放初,将南北两端护城河填平,其北段辟为纸烟市,南端为大豆市。现为楼群。
解放后,由于城内街道的拓宽填高,很多老铺面、老院落从街道高处,降到街道低处,成为“跌窝子”院落,极易灌满雨水。雨后全院住户总动员,赤足排成一字长蛇阵,用洗脸盆舀水,接力传递,将一盆盆雨水泼向路面,成为当年一道独特的景观。近年来,随着全面的旧城改造,高楼的拔地而起,城区的“跌窝子”院落为数不多了,印证着兰州城池防涝排水设施的兴废。
新闻推荐
兰州市城关区在实践中探索实施“片医”负责制,将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划分为12个片区,共建立“片医”团队117个,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分片包干、主动上门服务。目前...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