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娅利
公元1877年,就是光绪元年。已经做上河北道的吴大澂领了一门他十分向往的好差事,在赴山西、陕西一带襄办赈务,又要前去平凉督查科举考试工作。阳春三月,柳丝泛青,一出古都西安城西稍门,他的心就像春天的云雀般飞向那个不到三百公里的驰名故地——平凉。
作为江苏吴县的一位江南举人才子,吴大澂知道平凉这个地名的来由,那是南北朝前秦王苻坚西征大军驻跸之所,那人曾经对天盟誓:一定要平定远在河西的前凉之国!他知道平凉这两个字,包含着多么巨大的心志抱负呀!他也向往着亲自登临一回崆峒山,那是轩辕黄帝三次向仙人广成子询问治国养生之道的圣地,连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唐太宗都亲临拜谒过的!其实他更加迫切向往的是,到那里寻访扶大厦于将倾的干臣左宗棠的煌煌踪迹!左公自向皇上、皇太后发誓“5年平定西事”以来,已经和他的12万湖湘子弟兵在大西北鏖战整整10个年头了,如今他又二次入甘驻跸肃州料理甘陕、新疆平叛收复之后的冗务呢!屈指算来,左公当是66岁高龄的老人了,作为自己这个42岁的后学和来者,他日思夜想着紧步左公后尘、为国家民族大业干出一番功业呀!说起来,吴大澂和左宗棠还有一段密切的交往呢。他曾参加过左宗棠的西行大营,与左公交好,且因其铁骨铮铮、忧国忧民和侠义心肠,深受欣赏。从政期间,他也敢于大胆言事,弹劾权贵,好论时政和兵事,成了清流派的一员健将。他常与以李鸿藻为首的张之洞、陈宝琛、邓承修等人物群体,在一起慷慨激昂地议论时政、痛陈得失,在朝廷内外小有名气。左公虽然屯军长期驻外,但他们两人可算是神交已久的同道知己。
吴大澂的心里既振奋、向往,又焦虑、急迫,他干脆弃轿乘马,和陪员们一起沿着向西的一条宽阔平整的左公大道策鞭行进。一路上,他一边仔细聆听探访左公平叛戍边、开路植树的传奇故事,一边不时地顾盼欣赏着道路两旁排兵一般挺立的柳树树干和流云一般飘扬的柳丝。他记得左公给朝廷的奏折中说过:平凉两边的长武和会宁之间,栽活的柳树已有26万余棵,而甘肃境内已有了40万棵。看见行道两旁田地上许多恢复了耕耘的人群,他的心里眼中时时发热,情不自禁地一遍遍吟哦那首广为流传的诗句:“大将戍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沿着迤逦的泾河流水溯行,过昭陵(礼泉)、乾陵(乾县),越宜录(长武)、泾州(泾川),经过数天的兼程跋涉,吴大澂一行终于来到了两塬对峙、一川横陈的平凉地面。
在平凉短暂的几天时光里,吴大澂在道府官员的陪同之下,顺利地履行了科举考试的督查职责,又利用空余参观了几处名胜景点,特别是他认真地拜谒了左公在柳湖公园中的总督行辕旧址,观看了他亲手栽植的数十棵旱柳和书写的“柳湖”、“暖泉”碑刻。他还花了整整一天工夫,登上了名闻遐迩的道源圣地崆峒山。崆峒山的巍峨山势、苍翠古木、湍急飞瀑、层叠庙宇,萦绕在其间的景致气象和文化氛围,使他迷醉得有如沉溺在天宫神仙般的高远境界之中。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黄土漫漫、兵燹频仍的大西北,竟然隐藏着一处如此神奇瑰丽的人间奇观!吴大澂精神倍增、信心满满,他相信五千年黄帝子孙的根脉不会断流,那形将倾覆的华夏大厦终究会挺立着站起来。“平凉崆峒,不虚此行!”他在心中不住地默默祷告。
走下崆峒山的当天夜里,吴大澂应平凉官员的邀请在驿馆挥笔题书,他用自己最擅长的隶体书法写下了一幅83字碑文:“同治六年,恪靖伯湘阴左公,督师入关,驻军平凉,越四季。岁辛末正月,克金积堡,明年收狄道、河州,又明年,复肃州,回巡平陇、竟艾安,士民复业。督学使者吴县吴大澂,以光绪元年三月按试平凉,来登空同,勒石纪此。”碑文右下方有“长沙李佑真人石”7个小字。
碑文中,他满含热情地赞扬了左宗棠制定经营西北战略,取得了西北大捷及收复吴忠、陇西、临夏、张掖、平陇的功德,言简意赅地评价了左公注重边防、关注民生、安抚民众的丰功伟绩,字里行间也透射了他自己崇敬贤良、报国为民的耿耿情怀,这便是130多年后依然矗立在崆峒山上的文物珍宝《清吴大澂游崆峒山书碑》记载的史实。
崆峒山的灵异是世人皆知的。自那次按试平凉登临崆峒山之后,吴大澂的仕途和事业突然之间都有了长足地进展。1880年,他得到左宗棠和曾国荃的保荐,擢升三品卿衔;1881年授太仆寺卿;1884年迁左副都御使。他先后参与治理郑州黄河决堤,授河道总督、赏头品顶戴;他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宁古塔、三姓、珲春等东陲边务;他奉命会办北洋军务,参与制止法国从越南向中国的扩张;他诏令赴朝鲜处理甲申事变、抵制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他赴吉林会同副都统依克唐阿与俄使查勘侵界,担任中国首席代表在岩杵河——珲春同俄国公使进行勘界谈判。
那次谈判中,吴大澂一身正气、据理力争,收回了被沙俄非法侵占的黑顶子百余里的领土,纠正了“土”字界碑移栽位置,还争得了中国船只在图门江口的海洋航行权利(此权利1938年在日俄张鼓峰两战后丢失,至今未归)。收回黑顶子和出海权,珲春人民发自内心地把他手书的“龙”、“虎”二字,刻碑矗立于市区,取其“龙骧虎视”之意。如今,他的大半身大理石雕像又被矗立于珲春防川村边的高坡上。
正如李鸿章自况的“陋屋裱糊匠”处境一样,吴大澂的的晚景也同样失意凄凉。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他主动请缨,奏请从军,虽在帮办军务,却无指挥权力。又因诸将“徘徊观望,不能出死力以决一胜”,战事还是以失败告终。后来,他还出任过一个月的安东(江苏省涟长)县令,因为不愿官场逢迎,自动挂冠还乡。《马关条约》巨额赔款的消息传来,他恳求把自己收藏的3200件精品古董捐献国家,以添补赔款之需,未得获准。67岁的吴大澂心怀郁闷,忧愤而逝。
120多年之后,吴大澂那个“形将倾覆的华夏大厦终究会挺立着站起来”的祈望终于实现。和他那矗立在防川山坡上的雕像一样,平凉崆峒山的《吴大澂碑刻》也成了游人们瞻仰凭吊的重要历史遗迹。碑刻除了内容上记载了有关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西北军政重要史料,记述了他本人在平凉崆峒的游历踪迹,还在于它留下了吴大澂卓尔不群的民族气节、心志情怀和书法墨宝,使崆峒山名山增色添彩,熠熠生辉。
新闻推荐
...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