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绿色农资 共创现代农业
——中国·甘肃 绿色农资与现代农业发展高峰论坛观点集萃
与会农资企业负责人在质量诚信大旗上郑重签名。《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东海
编者按:
8月27日,由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甘肃农民报承办的“中国·甘肃 绿色农资与现代农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兰州举办。甘肃省专家学者、农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及农资企业家共70余人参会,在“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农药化肥使用实现零增长”的背景下,紧紧围绕“绿色农资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题,就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甘肃省绿色农资开发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本报精选部分论坛观点,以供大家交流互鉴。
研发新型肥料
企业大有可为
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车宗贤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我国用占全球6%的水资源和9%的土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化肥农药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为了追求高产,不合理使用肥料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成本增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因此,今年农业部提出《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科技部正制定《化学肥料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省农牧厅也制定了《甘肃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在此背景下,甘肃省肥料行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肥料企业出路何在?笔者认为:
相关科研机构应理清化肥氮磷减施增效机理与调控途径;掌握耕地地力影响化肥利用率的机制;研发推广新型肥料与化肥替代减量技术;研发推广高效施肥技术与装备;研究与示范主要作物化肥减施技术模式。
肥料企业应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积极研发生产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料、微生物肥料、商品有机肥料、水溶性肥料、功能性肥料等,这些新型肥料是国际上当前及今后研究和开发的热点领域,也是化肥零增长的必备物资;关注零增长配套的产业调整优惠政策;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减肥效果;准确定位,选准适合本企业产品类别;形成团队,积极参加“新型性肥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做到这些,肥料企业可以说是前景光明,大有可为。
倡导科学施肥
助推现代农业
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站长、推广研究员 崔增团
据估算,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30%~40%。在粮食连年增产这一高起点,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温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总体目标,对“增产、经济、环保”使用肥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引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
据统计,甘肃省年化肥实物用量320万吨,亩均用量50.53公斤,略低于全国每亩61.82公斤化肥用量,却是世界平均每亩化肥用量的2.24倍。甘肃省经过11年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粮食作物科学施肥技术达90%以上,而瓜果、蔬菜等经济园艺作物,为追求高产,盲目、过量施肥现象较为突出。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农业部、省农牧厅出台了全国和甘肃省化肥零增长行动方案。为了推进化肥零增长行动,今后甘肃省将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高效农田节水等重点项目,结合制种玉米、马铃薯、高原夏菜、优质林果等优势产业,集成全膜双垄集雨沟播、高效农田节水、盐碱地改良等主推技术,整合科研、教学、推广、企业等多方力量,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等种植大户为抓手,主动帮助肥料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展产品升级,及时向农户筛选推荐经济环保的肥料,大力推广生物肥料、有机肥、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支撑。
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生态农业
金化集团党委书记兼金昌奔马复合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周治新
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当前,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面对绿色发展问题,我们必须走绿色环保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从绿色环保新型肥料看,当下较为流行复合微生物肥、水溶性肥。特别是复合微生物肥,不但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须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还复混添加了改善农产品品质的有机质、腐殖酸、氨基酸和恢复土壤生态的多种微生物。该产品通过微生物解磷解钾秸秆腐熟等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提高渗透压导致生物活性不足问题。经初步测算,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30%-50%(折纯);微生物的活动可以提高低温2-3摄氏度,活化土壤平衡酸碱,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利用植物生根扎根,促进作物早熟一周以上;有机质、腐殖酸、氨基酸的使用有效改善了农产品的品质,使瓜有瓜味、果有果味、菜有菜味、粮有粮味。
复合微生物肥使用中有益菌的大量繁殖,还可以抑制作物一些病害的发生,如重茬病、白粉病、枯萎病、软腐病等顽固性疾病,可以部分替代抗病毒药和农药,减少农产品药物残留,保证了农产品的绿色安全。
严格执行条例
治理白色污染
省农技推广总站党总支书记、推广研究员 胡箭卫
甘肃是全国内陆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省份之一,旱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左右。旱作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粮食安全。从2007年开始,甘肃省就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放在首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力推动,成功将旱作区打造成全省新的粮食增长点。其关键措施是: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对地膜和起垄覆膜机及配套农机具进行部分补贴,并下拨一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经费。2015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4.1亿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526.7万亩。“十二五”期间,全省建立旱作农业连片规模板块基地面积达2649.7万亩,全膜双垄技术涉及10个市州50个县区。全省旱作农业平均用30.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68%的粮食总产量。
值得重视的是,大力推广以全覆膜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在取得突出的增产增收效果的同时,也带了较为严重的白色污染。为此,2013年11月,省十二届人大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这是甘肃省首部关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同时,甘肃省相关部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农膜地方标准》,该标准各项指标严于92版国标,对治理白色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着积极作用,必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此外建议:各农膜生产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努力开发环保、可降解,绿色安全的光解膜、氧化膜、生物膜等新型农膜产品,既达到增温保湿的效果,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在治理“白色污染”方面,政府应给企业一定的回收补贴,要求企业生产多少就回收多少,政府考核企业;对旱作农业不作为、怕担责的部门要警醒组织约谈;设立各级推广部门推广费,确保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建立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农业技术评价、农业生产科技咨询、专业技术服务等。
创新养殖模式
生产安全食品
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资深副总裁 李琳兴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先,农业发展的潜力在“资”,“资”不仅指农资,还包括资源、资金、技术等,这是我们最欠缺的东西,我们的最终归宿是消耗有限的资源产出最多的产品。正大集团在甘肃走过了24年的历程,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如今取得巨大成功,致胜法宝就是我们不断引进了新理念、新技术、新标准。2005年我们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提出了“八统一”模式,在全省率先建起了标准化养殖模式。一改其他食品企业基本都是从终端做起的老套路,我们建起了从源头、到中间环节、到终端的一条龙模式,最大限度保证了食品安全。同时,生产安全食品,还要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2014年,正大集团在嘉峪关依托“政府+银行+正大+残困户”的模式建立了高标准基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致富,非常切合目前***的实际。目前这种模式正在白银、张掖、平凉、临夏等地推广展开,凭借高标准的生产模式,将一定能生产出更多更好、安全、健康的食品,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健全法律体系
保障种业发展
省种子管理局党总支书记、副局长 蒲 虎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现代制种业作为全省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来陪育,充分发挥着自然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强化工作推动,使甘肃省农作物种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
种子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目前,甘肃省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蔬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全省玉米种子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8%,其中杂交玉米制种面积123万亩,蔬菜花卉种子面积25万亩,脱毒种薯生产面积124万亩;
育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二五”以来,全省选育审定(认定)农作物新品种981个,其中玉米品种105个、马铃薯品种14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小麦、玉米品种经过了四次更新换代;
种子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种业54家骨干企业中已有41家在甘肃省建立了加工中心和生产基地。这使得甘肃省种子企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种子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了制种优势产业集群;
种业法律体系初步完善。甘肃省先后出台的4个省政府规范性文件,明确了一系列种业扶持措施,制订了种子生产、贮藏、销售等方面的地方标准,形成了以《种子法》为核心,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各类规范性文件为基础的种子法律体系,为种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种业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甘肃省形成了省级种子质量检测体系,种子质量年检测能力达到3万多份,实现了常规检验向转基因、品种真实性分子检测及马铃薯病毒检测的转型;
制种农户持续增收。特别是甘肃省玉米制种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而且带动农户增收超过29亿元,成为了河西走廊农业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黄金产业”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母体产业。
做大龙头企业
治理农膜污染
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金鑫海
全国农业都在使用农膜,地膜对甘肃旱作农业区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但大量使用也带来了耕地污染及资源浪费的新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农业部门的重视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效果不明显,群众的认识度不高,参与性不强;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甘肃省40多家农膜企业,竞争强、效益低、质量差,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缺少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引领等。面对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国内现状及发达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管理经验,狠抓生产源头管理,提高农膜质量和市场秩序;广泛宣传《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甘肃省农膜地方标准》,强化农膜市场监管,有效治理白色污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先采购优质产品;引导终端的长效管理机制,扶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规模降成本、技术创新降成本、政策扶持降成本,降低农民用膜成本,走高标准回收再利用、全生物降解试验、功能化绿色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肥料
急需国家扶持
甘肃凯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 恺
在我国,有机肥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资源丰富,为有机肥产业化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原料供应:一是人类及动物排泄物;二是农作物秸秆;三是其它有机肥资源,如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工业企业废弃物、部分城市垃圾等。
从环保角度看,环保政策支持有机肥产业的发展:比如垃圾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很多和以上废弃物的处理不当有关。其次,高品质生活对高品质消费品也有需求:优质的有机肥可有效提高作物的品质。
前景固然广阔,但有机肥的发展也有不利因素。比如说有机肥质量标准不易量化的问题:化肥有固定的成份,在标准方面比较容易界定,而有机肥在发酵程度、有害寄生虫数量、病源菌、杂草种子及有害的有机酸、有害气体、重金属等很难进行量化,这是有机肥质量标准制定的主要障碍。农户在有机肥施用方面也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施用作物和地域不平衡等因素都不利于有机肥行业的发展。
有机肥行业的发展需要尽快制定行业标准,以利于产品推广和产业规模化发展、施用方面的机械化发展;另外,建立行业标准可有效维护行业安全,防止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同时还要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加大投入力度;有机肥产业应该提高技术含量;再次,有机肥产业应与相关产业结合发展壮大提高自己;建立相关组织进行规范、引导行业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最后,有必要规范或建立有机肥原料收集、管理机制。
商品化的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研发、生产与利用将是未来市场的主导。在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过程中,有机原料却是取之不尽的,有机原料部分替代无机原料用于制造生产肥料是一种必然。但是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单单依靠市场的推广及生产厂家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扶持。
加大政策扶持
发展骨干企业
兰石兰驼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 灿
2014年5月,兰石集团与甘肃兰驼集团战略重组后,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新区项目建设,并于去年9月份完成了首批产品的下线。兰石兰驼新区项目总设计产能30万台(套),项目一期总投资5亿元,拥有总规模年产各类产品10万台(套)的生产能力,达产达标后,产能将达到行业前10位。目前公司激光切割下料,机器人自动焊接,电泳涂装,柔性组装线等非常先进的生产线已投入使用。同时依靠兰石集团以及兰石研究院,已经具备了设计、研发、试产到量产的能力,成功开发了八档、十档三轮汽车,大、中型拖拉机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玉米收获机两行、三行、四行三个品种,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动力耙、深松机以及烘干设备等农机产品,部分已通过定型鉴定,正在进行推广鉴定。已经具备全行业、全产业、全领域服务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加大扶持兰石兰驼产品的力度,例如在省农机局旱作农业机械示范推广项目招标、省农牧厅农机设备采购项目招标等项目中,能够优先采购兰石兰驼产品,支持兰石兰驼公司。同时在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项目整合、市场保护、产业承接转移等方面,给予兰石兰驼一定的政策支持与倾斜,发展壮大兰石兰驼公司,让省属骨干企业在服务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大显身手,做出新贡献。
依法依规经营
诚信回报社会
甘肃苏地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一胜
针对当前农资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低含量、缺含量、假化肥充斥市场以及专用肥配比不合理等混乱现象,肥料企业应牢固树立“诚信兴企”的观念,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依法诚信经营;应严格遵守《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企业自律,依法合规生产经销;应严把质量关,不生产销售不合格农资商品,坚决抵制和反对行业欺诈、失信等行为;应积极配合、支持执法机关农资打假工作,杜绝坑农害农行为,营造良好的农资经营和消费环境,用诚信回报社会,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新闻推荐
深化“一带一路”推进互利共赢 ——2015临夏国际清真食品民族用品博览会巡礼
深化“一带一路”推进互利共赢——2015临夏国际清真食品民族用品博览会巡礼临夏州委书记杨元忠,州委副书记、州长马学礼巡馆。民族日报记者马秀梅叙利亚国际清真烹饪大师厨艺表演。民族日报记者...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