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牡丹区小留镇张庄村的大街小巷,总会在道路两旁看到三三两两的妇女围在一起穿马扎,眼看着几条绳线在她们手里变成了各种花型。“年龄大了,重活累活也干不了了,平时在家做做饭,空里就穿马扎,不耽误事还能挣钱。”70多岁的吴凤兰一边干活一边和记者搭话。
张庄村是一个200多户的小村庄,多年前就有村民从事马扎加工销售生意。近年来,小留镇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全镇范围大力发展专业特色新村。张庄村也着眼于马扎加工这一传统优势项目,做为一个助农增收的产业来扶持。目前,全村妇女老人从事马扎加工,仅此一项就可使该村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成了名副其实的“马扎专业村”。
今年40多岁的张学银自1989年开始就加工马扎,至今已有22年的历史。通过多年的加工销售使他深深体会到,制作普通马扎全村几乎人人都会,但要提高收入还得在规模、特色上下工夫。后来,张学银改用枣木加工马扎,结实、耐用也上档次,产品渐渐吸引了众多客户前来抢购,张学银当年的收入比往年增加2万多元。
张学银通过马扎加工成功致富的道路很快吸引了众人目光,村民们看到他通过马扎发了家纷纷向他取经。在他的带动下,不但村里原有的马扎专业户渐渐走上了致富路,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马扎加工的行业。与此同时,村里很多无法外出打工的妇女、老人也纷纷到一些马扎加工大户家中打工,使马扎加工逐渐成为了留守妇女增收的好项目。
“我们都是把马扎拿回家来编,家里的活什么也耽误不了,一天至少能穿60多个,挣30块钱不难。”“我边工作,边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一天能赚40元左右,顾家赚钱两不误。”穿面机旁的马爱琴边忙边和记者搭话。
“别看小小的马扎,要经过刨光、嵌银、穿轴、穿面等20多道程序。这种做工精细,且编花复杂的马扎每个36元,普通小马扎5-10元不等……”该村张义林如数家珍地将自己制作的木制马扎的样式和价格一一道来。张义林欣喜地说:“原来我们是作坊式的,现在扩大了规模、引进了机器,一年能挣个五六万元吧,行情好的话每年挣个十万八万不成问题。”
“目前,在张庄村妇女老人都会编马扎,现在该村上规模的就有8家,并吸纳本村剩余劳动力400人左右。为将传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马扎产业真正做大做强,我们利用荒废土地,建立起60余亩的产业园,全力解决马扎专业户扩大规模的后顾之忧,鼓励、引导村民加入加工制作马扎的行列。”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义印告诉记者。如今,临沂、河南西南部几个市区的客商都纷纷前来抢购马扎,逐渐形成了小有影响的稳定的马扎市场,撑起了村民增收致富的大梁。
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义印说,以前村民的收入来源是种地,现在马扎加工业给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更让人欣喜的是,现如今村民们致富的思路活了,他们不再依靠单一的种植业,纷纷开始发展手工业。目前,为了进一步提高马扎的附加值,镇政府和马扎加工户打算邀请有关雕刻、刺绣方面的专家,向农民传授雕刻、编织技术,使张庄村的马扎锦上添花,焕发出新的生机。记者晁会芹通讯员李德安 苗妍
新闻推荐
...
临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