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柒斤
王戎是“竹林七贤”中的小老弟,以“道旁识李”“镇定观虎”的神童形象声名远播。然而,追寻该“神童”的后半生,其贪婪、吝啬的可憎面目,又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三观”。
《晋书·列传》说,生于234年的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戎,字濬冲,是个“官二代”(祖父、父亲均为封疆大吏),其“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还有“视日不眩”的特异功能,六七岁便因“观虎”“识李”的“大胆识”“高智商”而一炮走红。十几岁便被年长二十多岁的名士阮籍带进了当时最著名的文艺小团体——“竹林之游”,成为“竹林七贤”之一,直到景元三年嵇康被杀,王戎积极参与的“竹林之游”才戛然而止。
魏晋“竹林文艺圈”没落后,王戎凭借“高智商”“高情商”“高胆识”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他最初“袭父爵”,被司马昭“辟相国掾”,此后一路升迁,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咸宁二年,王戎坐上荆州刺史的位子后,“坐遣吏修园宅”,遭检举“应免官”,却受到晋武帝司马昭的袒护。两年后,改任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因参与灭吴战争有功,于太康元年“进爵安丰侯,增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两年后,王戎升任侍中(实际上是宰相),时任南郡太守的刘肇向他行贿“筒中细布五十端”,初登高位的王戎虽未敢收,仍被司隶纠察弹劾。晋武帝却赞王戎行为是“拒贿”:“(王戎)以不贪欲异于他人。”虽有后台晋武帝袒护而未罢职,但王戎从此便为“清慎者所鄙”。
司马昭死后,王戎却能在“杨骏执政”“贾后掌权”“八王之乱”“惠帝反正”等频繁的政治动乱中屹立不倒,除具备“识鉴过人”的本领,还在于他善于“与权臣苟合求容”,堪称是典型的“两面人”。王戎执掌选才任官的大权时,未曾擢拔一名出身寒微、有才有德之士,退黜徒有虚名之人,与他先前高调倡导的“凡选举皆先治百姓,然后授用”的选人用人制度背道而驰。太安元年,68岁的王戎出任晋惠帝的“司徒”,虽总理三司大权,“而委事僚采”……
《晋书》评价王戎“性好兴利”:言其广收八方的园田及水力磨坊,遍及天下;积聚钱物,贪得无厌,往往拿着筹码昼夜算计,总嫌不够。王戎不仅贪财,而且非常吝啬。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教科书”的《世说新语》“俭啬”篇,共收录了9条有关“吝啬鬼”的“新闻”,王戎一人就占了4条:亲侄子结婚,(王戎)“与一单衣”,过后还要回来了;成洛阳城首富后,“契疏鞅掌”,每晚,王戎都与老婆在烛光下摆开筹码计算;他家种植优良李子,售卖时,“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亲闺女嫁给裴頠时,跟他借了几万块钱,女儿每次回娘家,王戎“色不说(说同悦)”,女儿赶紧筹钱还了,他乃“释然”。仅此,就让王戎的“神童”人设全盘崩塌。同时,正、野史虽未交代王戎巨额财产的来源,但从其品行、节操可大致断定,其巨额财产来路甚是存疑。
“神童”王戎的贪婪人生,似乎可以给现在一门心思想把子女打造成神童的家长们一些警示——千万不能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新闻推荐
6月3日,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交警大队启动生命防护工程,在芝麻墩社区、杨墩、朝阳社区、月亮湾社区、醋庄社区等地,组织警力为...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