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成刚
“每个人的人生旅途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一旦选择,便无怨无悔……”现任临沂市农业局农安办主任、市农学会副理事长的吕敬军,自参加工作以来,便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56岁的他,从一个农校学生逐步成长为基层干部,从田间技术指导员到种子管理站站长,每一步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
30多年的种子情结,他用汗水为庄稼灌溉。30多年的痴情不改,他用热情为丰收丈量。而今,年过半百的他萦绕在心头的还是“种子”。用他的话说,“如果让我从头选择,我还会选择‘务农\’,因为我从事的种子行业总是与无数农民的收获与喜悦相连。”吕敬军如是说。
痴情三农 一直战斗在农业战线
在市科协的指导下,吕敬军积极推动市农学会在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土壤普查及其利用、农作物新品种的筛选推广、花生品种的试验示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提高全市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更是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吕敬军可以说是个“痴人”,他对于工作的痴迷无处不在,不论外出开会还是下乡,都带着笔记本,遇到什么农情事情都汇集下来,遇上什么事情都及时解决。
“记得有一次下乡经过沂南县铜井镇南时,偶然发现路边生长着外来生物黄顶菊,我赶紧让司机停车下车查看,待观察确认是外来物种黄顶菊后,赶紧进行了通报,并组织人员铲除,及时控制了有害物中的蔓延。”据熟悉吕敬军的人介绍,多年来,他的手机始终不曾换过号码,因为他已将自己的手机电话开通成农情电话,群众有疑难问题便可以电话咨询,而他这些年所接到的群众电话咨询已不计其数。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先。”吕敬军告诉记者,作为农口单位,要搞好“三农”工作就要充分认清农业、农村、农民亟待解决的问题,发挥自身的职能。
开拓创新 探索农技推广新途径
吕敬军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新途径,与种子经营部门共同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田间调查,试验示范,分析对比,确定适合临沂市种植推广的新品种。2003年3月他参与实施的“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栽培技术推广”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2006年4月参与实施的“山东省10万亩优质干制辣椒新品种选育与推广”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2001年8月参与实施的“临沂市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示范推广应用”获临沂市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作为农业工作者的他始终把科技创新当做工作的重点,不仅撰写了大量与农业科技相关的作品,而且还力求将科技与农业相结合。他主导编写了临沂市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积极指导各县区加强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宣传推广,督导种子生产经营单位严格执行种子生产技术规程。2008年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后,他被农业部聘任为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临沂综合试验站站长(全国25个),承担了大量的试验工作,并撰写了多篇试验报告及论文。2010年“高产优质多抗丰花系列花生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获国务院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临沂市连作花生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获临沂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农业专家”时刻保障农民利益
30多年来,他走遍了沂蒙的山山水水,是广大百姓公认的“农业专家”。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疑难问题他从不推辞,有求必答。而对一些许以丰厚报酬的农资销售商的推销请求,他却从不应承,严格恪守职业道德。
30多年来,他始终把自己当做一名农民,围绕种子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种子质量抽检、种子市场管理、种子质量纠纷鉴定、种子技术培训指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切实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他深入推进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累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200个,应用面积达5000多万亩,亩增产10%以上,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积极做好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抽检,累计抽检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样品1000多个,并进行了室内检验和田间种植鉴定。每年开展两次种子市场大检查,累计立案查处种子300多起,查处假冒伪劣种子5万多公斤,累计减轻农业损失500多万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吕敬军他先后多次被省市农业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被评为全省种子工作先进工作者,被市直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临沂市科协评为全市科协系统先进个人,2012年获临沂市人民政府“全市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称号,获临沂市委、市政府“在临沂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中被评为先进个人,给予嘉奖”。
新闻推荐
沂南县铜井镇紧紧围绕“富民、强镇”两大主题,继续实施工业强镇、农业富民、文旅兴镇、城镇化主导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民生保障改善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大力发展社会各项...
沂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