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闻 蒙阴新闻 莒南新闻 平邑新闻 费县新闻 兰陵新闻 沂水新闻 郯城新闻 沂南新闻 临沭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临沂市 > 沂水新闻 > 正文

◎临沂人的饮食变迁 从“有啥吃啥 ”到“吃啥有啥 ”

来源:沂蒙晚报 2018-12-04 17:49   https://www.yybnet.net/

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进口食品难得一见,到摆上普通家庭的餐桌;从“吃饱吃好”的需求,到“吃健康”“吃特色”的需求……改革开放40年来,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饮食的变迁,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味蕾,还讲述着时代发展的故事。

1

1978年-1988年

冬天围着白菜转

刚刚过去的双11,市民郭艳芹家里再一次“喜获丰收”,孝顺的女儿从网上给她买来了云南特产鸡枞野生菌、重庆火锅底料、产自阿根廷的红虾、科尔沁草原的牛排和来自遥远的加拿大的淡干海参……看着桌上堆成小山的各类美食,林阿姨很是感慨,“相隔千里、万里的东西几天就到了家里,想吃什么有什么,倒退个二三十年,这事儿真是想都不敢想。”

郭艳芹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今年61岁,独生女儿在三亚工作成家,虽不能每天陪伴左右,但会时不时全家“飞”回来给老人一个惊喜,各种吃的、穿的、用的更是源源不断寄到家里。

“我老跟女儿念叨别乱花钱,她说花不了几个钱,网上有代金券、积分券、优惠券什么的,我也听不懂。”郭艳芹说,现在的年轻人买什么都是“网上来网上去”,这券那券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可不兴券,只兴票。”

郭艳芹说,计划经济那会儿,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我们当年购买粮油,要用《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还要到定点的粮站排队购买。由于食品、物资匮乏,每逢年关岁末或节假日前夕,街道上到处都是拥挤嘈杂排着长队购物的‘长蛇阵’。”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家家的日子都挺紧巴,粮食还好说,就是副食品得精打细算。鸡蛋要用粮票换,过年的时候才供应每户二两香油,市场上少有卖鱼、虾的,即使有也舍不得买。”郭艳芹说,“现在到市场上买肉,恨不得一点肥膘都不带,那时候可不一样,大家都爱挑肥的,为的就是回家能再榨点猪油改善伙食,榨完的‘肥肉脂子’也不舍得扔,卷煎饼里撒点盐,一口咬下去满嘴喷香。恐怕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尝过这口的。那时,尤其是北方,一到冬天新鲜的蔬菜就没有了,市面上常见的只有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其中又以大白菜为主。买冬储菜往往是全家出动,天还没亮,菜站前就排起了披着棉大衣的人群,卡车或马车把菜运到,立刻卸车,堆在路边,店员们开始售卖。街头巷尾到处是搬运白菜的人流,路边堆着成垛的大白菜,人们排着长队登记购买,空气中飘浮着菜味儿,直到家家户户都买好了,街面才归于平静。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那个年代的回忆多半是苦涩的,每月三四十块钱的工资,除了日用品基本都得搭在吃上,虽说饿不着可也吃不好。”

2

1988年-1998年 鸡鸭鱼肉不稀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富裕起来的临沂人的餐桌悄然丰富起来,最让人们高兴的是可以想吃啥买啥,没有粮票的限制了。“我记得很清楚,也就是90年代初那几年,我的体重从60多公斤一下子涨到了80多公斤,鸡鸭鱼肉吃多了,整个人都胖变了形。”今年50多岁的宋杰,老家沂水,说起当年,颇有些“不堪回首”。

1992年,在沂水一家食品厂工作没几年的宋杰赶上涨工资,爱吃会吃的他“恋”上了吃鸡,“那时沂水刚兴起来吃鸡,炖鸡、扒鸡、烧鸡那阵子可真是没少吃,记得最多时一个月吃了6只鸡。”

也就是这疯狂的大吃大补,让宋杰的身材急剧变形,不单是他,6岁多的女儿也吃成了小胖墩。

1998年,赶上宋杰乔迁新居。老家的姐姐、姐夫都过来捧场送红包。那个时候刚开始兴自助餐,一家人高高兴兴去吃烤肉,既为了饱口福,又为了赶时髦。“48元一位的价格也不低,大家都想对得起自己的银子,没管肚子饱没饱,使劲吃。结果,这顿饭个个吃得涨肚,溜达了个把小时才消化下去。”宋杰回想起那一段,觉得挺满足的,“只要吃得不是太稀奇,靠着我和老婆的工资,一家人也能丰衣足食,还能时不时下个馆子,日子过得比以前宽松多了。”

如今,“下馆子”早已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吃馆子”不一定非得亲自去。随着网购和外卖平台的发展,人们在手机上点一点就可以吃遍全城。“不愿做饭了点个外卖”成了不少人挂在嘴边的话,送餐小哥更成了街头一景。

3

1998年-2008年 洋快餐进驻临沂

2000年初,临沂街头刮起了一阵“洋快餐风”。2001年4月,肯德基和德克士几乎同时进驻临沂,80后的张胜森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步入肯德基时那种“忐忑”的心情。

“当时心里确实有点打鼓。”张胜森说,2001年,他从老家蒙阴来临沂师院读大学,每月200块生活费,用他的话说:那时是穷学生一个,“我是2001年年底才第一次去肯德基,就是现在解放路九州商业大厦一楼的那一家,和舍友一起去的,每人两个汉堡,其它记不清了,花了60多元,我请的客,心疼得不行。”

如今,早已在临沂安家的张胜森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个7岁的女儿,虽说现在吃肯德基、麦当劳已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张胜森还是不希望孩子过多接触这类洋快餐,“油炸的东西总归不太健康,时间长了吃一次还行。”

实际上,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不光洋快餐大量涌入临沂城,意大利披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也纷纷亮相街头,人们吃得越来越多元化,临沂城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馆随处可见。

日子一天一天过,餐桌也一天一天变。可吃着吃着,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却找上了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于是,大家开始寻找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越来越重视: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

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营养和健康上,而不只是关注价格。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4

2008年-2018年

吃的是文化,是情怀

近两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节目的热播,人们对吃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吃饭只为填饱肚子,如今却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不过,随着各种美食应有尽有,“吃什么”也成了一个幸福的烦恼。

今年35岁的王馨一直在寻找一种儿时的味道——— 大虾酥点心,“小时候经常吃,很多糕点店里都有,最后一次吃到大概在10多年前,后来就再也没见过,在网上也找不到。”

王鑫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想起来找这种点心,“可能人过30岁,有些怀旧,老想着回忆过去。对于我这个年代的人来说,儿时的记忆就是一包包的甘草杏、海带丝、粘牙糖、娃娃头、大大卷泡泡糖吧,如今孩子喜欢吃的辣条、巧克力杯和各种各样的进口食品,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实在欣赏不来。”

说到临沂,糁是不得不说的一道美食,同样已过而立之年的李文杰第一次喝糁是在读初二的时候,“那时候住校,爸妈每天早上来给我送饭,第一次喝的糁是用鸡丝和豆腐丝做的,胡椒味很重,5毛钱满满一保温桶,大冬天的早上来一碗,暖心暖胃,很爽。”

李文杰说,那时候他连糁这个字怎么写都不知道,也以为所有的糁都一个味,“后来才知道还有牛肉糁、羊肉糁、甲鱼糁,价格也是从最早的5毛钱一碗到现在的8块、10块甚至15块一碗。价格是上去了,可再也找不到第一次喝糁时那种惊艳的口感了。”

“不是大家的口味变刁了,是追求不同了。”采访中,临沂市饮食服务公司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要求只是吃饱吃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吃的要求更高更精了,“不仅要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更要吃得有文化、有品位、有特色。这表明,人们的需求已经由满足温饱,向追求精神境界与个人品位的提升开始转变。”

□本报记者衣方杰

新闻推荐

还在实习期上高速陪同的也在实习期

本报11月25日讯(记者范彩霞通讯员赵紫文褚晓琼)实习期上高速应有三年以上驾龄人员陪同,而青兰高速沂水交警大队遇到的这位...

沂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范筑先将军传略2018-12-04 10:21
评论:(◎临沂人的饮食变迁 从“有啥吃啥 ”到“吃啥有啥 ”)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