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涸的水潭。记者张志军摄□记者陈熠张志军昨日上午,记者赶赴柳城县实地了解当地旱情及抗旱救灾情况。
据了解,截至昨日,全县因旱受灾人口达20.59万人,57.84万亩作物不同程度受旱,目前春耕旱情仍在蔓延,并已直接影响全县早稻的育秧。
目前柳城县已投入150万抗旱资金,投入抗旱人数7.65万人,机电井42口、移动式小型抽水机2100台;驻地部队已出动5辆送水车确保人畜饮水安全。现在急需解决的是进一步投入抗旱经费和抽水设备、用油等物资。
“过去在这里游泳钓鱼,现在到这可以跑步”
从柳城县大铺镇出发,前往古砦乡龙美街,沿途竟未发现有一块育秧的水田,翻耕的土地寥寥可数,多数稻田还残留着去岁的秸秆。村民们说,往年这个时候正是育秧时节,并且秧苗都已经长了起来,现在抽水翻耕都困难,更别说撒谷种育秧了”。干旱还造成了古砦乡独山水库库区的一幕奇景:过去的万亩泽国如今大部成了旱地,人们在库区翻耕种上了烟叶、油菜、荞麦等耐旱作物。
独山水库是柳州市第二大水库,有效库容达到1700多万立方米,但目前库容仅为8万立方米。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除了水库维修降低水位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干旱。“过去我们在这里游泳钓鱼,现在可以在里面跑步了”。
靠近路边的田里,横山屯的覃力强正在自家的旱烟地浇水施肥,所有的旱烟苗均用薄膜覆盖,以防止水分蒸发。村民们怎么浇地呢?在覃力强的指点下,记者发现村头路边停着一辆农用车,不少村民正用各式水桶在车尾接水。覃力强说,那里的山脚下有个“九龙岩”,是个巨大的溶洞,里面还有水源,附近几十里农作物的浇灌就靠它了。
水源是村民最头痛的问题
走到九龙岩,记者发现这个溶洞洞口直径足有20多米,到洞底的落差也在10米左右。村民覃万财正在洞底摆弄柴油抽水机,他说,自己花了1000多元把农用车后箱改成了水箱,抽水机也是自己的,水管则是村里其他人的,我们就合在一起从这个‘汶 ’里抽水浇地,也不说一桶水多少钱了,反正我要用,大家要用,都是自己人。”但是如果再不下雨,即使是九龙岩恐怕也难以为继,村民们说,正常情况下这个溶洞水位能到在路边触手可及的地方,如 今却已下落了10多米。
“九龙岩”的水用于浇地,那独山村委附近的居民们饮水怎么办呢?在村民覃慧芳的带领下,我们爬了一段山路,来到村里后山的一个小溶洞,这里就是我们取水的地方,每天挑水吃”。覃慧芳说,要是实在嫌挑得辛苦,也有人开车来送水,“一车水要50元钱,两个立方”。
古砦乡工作人员介绍说,古砦本来就缺少河流等大型水源,独山水库就是为了解决周边农田的灌溉问题而修建,这持续的干旱天气使得水库也难以蓄水,目前正发动群众就近寻找水源,首先解决人畜饮水,再想办法组织春耕育秧等工作。
急需抽水设备及抽水用油
昨天下午,柳城县召集相关部门召开第四次抗旱救灾保春耕工作会议,针对目前严峻旱情,再次动员和部署全县抗旱救灾保春耕工作。
该县要求县卫生部门要对饮用山泉水的村屯,做好水源的消毒工作,一定要保证群众喝上安全、卫生的水;对水源缺乏的村屯,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从当天开始统一安排送水。目前,柳城县已下拨每个乡镇、华侨经济管理区5000元抗旱专项资金,近两天内将再下拨各乡镇、华侨经济管理区抗旱专项经费10000元。对一些灌区的灌溉设备,该县有关部门正在紧张更新和维修。当前柳城县抗旱工作最急需解决的是抽水设备及抽水用油问题。
新闻推荐
10.何韦华小竹鼠带动大产业 柳城县马山乡大森林特色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初中毕业后,他对养殖竹鼠产生了兴趣,认定这一行业可赚钱。2000年,他开始人工养殖竹鼠,数量从原来的十几只发展到几千只,年收入达百万元,是目前柳州市最大的竹鼠养殖专业户。他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带动乡亲...
柳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