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雷媛媛太平的“壮欢”歌圩是当地一绝,每逢太平圩日,来自柳城各乡镇,甚至沙塘、融安等地的壮欢爱好者便自发聚集到候信烈士墓公园,赶歌圩唱壮欢。最近,几个歌圩的老常客惊讶地发现,在唱歌的人群中竟然有几个小孩子的身影,他们跟着大人们一起唱,像模像样。他们就是太平中心小学的小小壮欢队的队员。
小学生学唱壮欢
“欢”是柳州山歌的一种,流行于壮族聚居地区,因用壮语歌唱而名“壮欢”。和许多民间文化一样,柳城的壮欢也呈现了“老龄化”状态,唱壮欢的都是中老年人。为了让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县政府及镇政府决定在小学生中开展壮欢文化普及活动,在学校成立小小壮欢队。
去年7月,太平镇中心小学在学生中挑选壮欢队成员。壮欢队选人与普通合唱队选人不一样,会唱歌或声线好不一定能唱壮欢,前提条件是必须会说壮话或者听得懂壮话。这没有难倒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还是有许多孩子踊跃报名,最后学校从中挑选
了19名(10女9男 )学生学习壮
欢。
说来容易唱来难,孩子们从 没唱过壮欢,也很少听壮欢。就比如六年级的覃芬芳,最让她头疼的是背壮语歌词,她说,家里只有外婆说壮话,她能听得懂,可生活中几乎没说过。光是背壮语歌词就花了三天时间,没想到唱壮欢会这么难。”尽管如此,她还是坚持下来。说难不难,来自太平镇赤罗村的四年级学生何周蓉就轻松多了。“村上很多人讲壮,在家里我也说。”不过唱壮欢他也是头一回。
孩子学壮欢这可是大事,镇里请来柳城县赫赫有名的“壮欢王”周德康亲自指导。“唱欢不是马上能对歌,欢要一句一句学,一字一字记。”周德康特地给小小壮欢队写了一首壮欢歌,题目就叫
《跟妈学壮欢》。
欢快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 词,让孩子们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首歌,一个星期时间,孩子们就把它学成了。壮欢不仅仅这么简单啵。”周德康告诉孩子们,壮欢精髓在于对歌,出口成句,那可是要靠学习和积累才能练成的功力。
周德康和学校老师还带着孩子们去侯信烈士墓公园的歌圩感受气氛,让孩子们开了眼界。
把壮欢传承下去
去年,小小壮欢队走上柳城蜜橘节开幕式,进行了首秀,童声唱壮欢获得了成功和肯定。今年柳城文化艺术节和达人秀上,小小壮欢队再次大放光彩。如今每逢重大节日或歌会,孩子们都会被邀请助阵。
壮欢队领唱韦素玲现在可是学校里的小明星,她说,以前觉得壮欢不好听,只有老人才唱,
“学了之后发现壮欢曲子好听,朗朗上口,只要学会曲,就能唱出很多变化,可惜我现在还不会。”何周蓉也以会唱壮欢为荣:以前觉得难听,现在觉得好玩,就是因为别人听不懂,才显得我们厉害嘛。”孩子们对传统壮欢有了自己的理解,胆子也大多了,张口就来—— —“头顶星闪闪咧,树梢月弯弯咧,搬个板凳排妈坐咧,跟妈学唱欢。一句一句的跟咧,句句都学会呀,字字记在心。哎,—— —小小画眉鸟咧,花间唱得欢咧,唱得欢咧,欢歌声声脆咧,欢歌代代传……”看到同学们唱得欢,太平镇中心小学校长莫万诚很高兴。可惜的是,有几个小队员马上就要升初中,小小壮欢队刚成形,莫校长担心小小壮欢队要受影响。他很快有了新想法,就是把壮欢列入学校学生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学习柳城这一特色的民间文化,让孩子们把这一传统民间文化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这里的热闹与众不同,没有特定的日子,没有固定的时间。有时,一拨一拨的游人或从码头踏青石板台阶进入这里,或从停车场沿青石板路进入这里。转转看看,忆事感慨。之后,随
□通讯员吴再丽周艺湘柳城县洛崖知青城位于县城4公里外的洛崖村。一江柔情的融江河水,一面连绵不绝的断壁崖山,一条条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街,构成了这座小城别具一格的宁静与休闲。洛崖老街古稀老人严...
柳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