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龙:中华民族的图腾
台湾画师相传有画龙口诀:“一画鹿角二虾目 、三画狗鼻四牛嘴 、五画狮鬃六鱼鳞 、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龙罢”。这或许可为常见的龙的形象的概括。
从龙形象演化来看,龙最初未必是虚构的动物。中国历史上龙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个时期:夔龙期 、应龙期 、黄龙期 、回归期。夔龙的原型为湾鳄或巨
蜥,一鸷(凤)足而四爪。这一
形象始于商周。应龙为有翅膀的龙,最早见于商周,盛于汉,延续到隋唐,足多为三趾。夔龙 、应龙,若从考古学上比对,夔龙极像恐龙,应龙则极像翼龙。直到唐宋,“九像九不像”的龙才开始合成,到辽 、金 、元侧基本形成大体统一的形象。
龙有三爪 、四爪 、五爪之分,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案。
但不管是多少爪,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最重要的是它存在的意义: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准确来说,龙应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属于水物。“九像九不像”集合了禽兽虫鱼的优点,龙可飞可潜可播雨可吐火,成为万兽之首,万能之神,是人类对驾驭自然的渴望,是农业生产生活的需求。春雷阵阵“隆隆隆”,雨来了,就是“龙”来播云吐雨了。
龙袍:古越族的文身
说到农业生产,西南各少数民族的祖先古越人可是最早种水稻的民族,发展到现在的“那文化”是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重要结晶。“那”在壮侗语中就是“水田”的意思。
每年农事从春分开始。谚语“二月二,龙抬头”说的是到了春龙节,万物开始复苏,蛰龙开始活动,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拉开序幕。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这事关黎民生计,国家兴亡。
聚居西南的越人种植水稻,对雨的渴望尤其强烈,对于水蛇 、鳄鱼之类的“鳞虫”心怀敬畏与崇拜。古越人有文身习俗,
最主要的就是蛇形文身。《说
文》有称:南蛮 、东南越,蛇种。
可见,越人视蛇为图腾。柳宗元来柳所作诗中就有“共来百越文身地”一句。可见,至唐代,百越人的文身习俗仍方兴未艾。
伏羲女娲人首蛇身。有学者认为“蛇身”即蛇形文身,是古越族习俗。后世帝王不再文身,但黄袍上的龙还是细长盘曲的蛇
形之身。《乙巳占》:越云如龙。
这些记载表明帝王身上的龙纹来源于越文化的蛇。
自古龙凤连称。龙为雨,凤即风。龙凤呈祥,就是风调雨顺。
皇帝的龙袍竟源于古越人的文身。若柳宗元知道他被贬到的柳州,正是越人的后代生活的地方,而他所忠诚的皇帝的龙袍便是古越人文身的变体,不知有何感想。
龙城:八龙戏水的传说
如此说来,既然龙的主体形象源自蛇,“百越文身地”的柳州遍地水泽,自然也就是龙的乐土。柳州自古称龙城便是与龙的传说有关。
《柳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九
年编)中有记载:“梁·武帝大同间八龙见于江中”。龙城也便由此得名。史料证明,南朝梁大同
三年(公元537年)始置龙城县。
“龙城”之名最早见于此。但当时的龙城县并非现在的柳州市,而是在柳城。“八龙见于江中”发生地也是在柳城凤山,柳江最大的支流龙江。
龙城县曾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分置柳岭县,贞观七年(633
年)废柳岭县仍合并到龙城县。
直到宋景德三年(1007年)取柳
岭和龙城各用一字合并称“柳城县”,沿用至今。
而建于2100多年前的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的柳州城,最初称为潭中县,马平县,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在潭
中置桂林郡治所,梁大同六年
(公元540年)后为潭中置马平郡治所。唐天宝元年(742年),柳
州一度改称龙城郡,故柳州也称龙城。柳宗元诗句中也称柳州为龙城郡。宋徽宗时,柳州郡号“龙城”成为沿袭定制。柳州称龙城较柳城称龙城晚200多年,因此可以说,柳州龙城之称源自柳城县的“龙城县”。
古龙城县治今何在?史料记载,它就在柳城凤山镇的南丹村。南丹村位于龙江 、融江与柳州的三江交汇处,与凤山镇隔江相对,古名南荡堡,正是古龙城的县城所在,至今已有1426年的历史。当年“八龙见于江中”便发生在南丹村旁的龙江。
踏上南丹村仍可寻古龙城旧迹。当年,作为古龙城的县治,南丹村筑有土城,现仍留存有残缺的土城墙和数百米的壕沟。
古龙城与今龙城都是三面环水,一小一大,也颇有一脉相承之势。
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最早有“龙城”说法的地方是在今辽宁朝阳市大平房附近的“龙城县”,公元341年也就是大约在十六国时代的时候前燕迁都于此,但不管是北燕还是南燕,中国都还处在诸侯混战的年代,尚未统一,所以中国真正意义上被官方命名为“龙城”的只有柳州。
新闻推荐
小记者柳城县实验小学084)班韦萧邦“环保”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不,很多人都不把它当回事。今天我来说说环保你我他———北京故宫午门前清洁工说,游客扔垃圾的速度比我们清扫的速度还快。...
柳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