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不再当“竹筒蚂蚱”
“以前啊,就像竹筒里的蚂蚱,抬头只看到一点点天,但是怎么跳都跳不出去。”74岁的韦荣喜老人回忆说,骑个自行车出村还得带根木棍,就为了撬开带进车轮里的烂泥巴。
说起百朋镇尧治村的路,没有哪个不摇头。村党支书韦祖武家住可卜屯,骑摩托车去村委开会,由于路难走,只能往三都镇回,本来6公里就可以到家的路程,硬是绕了40公里,就更别提把村里种出来的农产品运出去了。
怎么办?只有修路。
2014年10月,陈署祥从市里争取到38万元资金,加上一事一议奖补的13万元和村民自筹的11万多元,修起路来。年前,水泥路修通了,村民都说这是他们收到过的最好的过年“大礼”。
“陈书记来到我们村,大家别提有多高兴了。”村民小组长熊孟团说,尧洞屯、北敏屯屯内1000多米硬化道路也已投入使用。2014年,经陈署祥争取,尧治村用于硬化道路的资金就达100多万元。
产业:带富一方水土
尧治村村民黎有回从广东打工回来后,谋划着在家乡发展土鸡养殖。2014年7月,陈署祥了解情况后,不但从鸡苗上帮助争取了补贴,还给黎有回送去消毒水,并让他去参加了培训学习。
有了资金和技术扶持,黎有回养起那3000多只林山土鸡来可谓得心应手。转眼到了上市时节,陈署祥又张罗着帮黎有回找销路,从微信、QQ群发布信息,还通过商会帮助联系,最后在柳州日报社等媒体的宣传推介下,黎有回的林山土鸡销售一空,还卖了个不错的价格。
2014年,陈署祥发动20多户农户养殖土鸡、山羊1.3万多只,建立3个养殖业农家实践课堂,方便养殖户学习。为全镇协调资金28万元(其中尧治村10万元),补助养殖业主。预计每只土鸡助农增收20元。
扩大百香果种植面积,也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
2014年,50多户农户种植百香果350多亩,陈署祥协调县扶贫办在尧治村举办百香果种植培训班,帮助落实市、县补助资金20多万元,预计每亩助农增收3000元以上。
今年又将新增百香果种植面积100多亩。
尧治村全村养有200多头牛,他积极开展牛品种杂交改良工作,2014年,已人工授精杂交牛51头,已产下杂交牛仔39头。每头杂交牛增收6000元以上。
教育:扶贫扶智提素质
其实早在2009-2010年,陈署祥就到柳城县挂职新农村指导员并获得自治区优秀个人。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帮富头脑,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刚到尧治村不久,陈署祥就牵头成立了奖学助学金。为激励尧治村学生发奋读书,激发学习积极性,陈署祥又找到“娘家人”—— —市水产畜牧兽医局系统干部群众,发动捐款7300多元在尧治村设立奖学助学金,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共表彰奖励19名优秀学生。
腰缠万贯不如薄技在身。陈署祥撰写了致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的一封信,介绍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推荐不读普高的毕业生读职业学校,学得一技之长,拓展将来的发展空间。
除了发动村民投工投劳修建屯内道路,屯级文化室也在积极修建中。目前,屯田屯文化室已完工,村民们劳作之余,读书看报也有了个好去处。日报通讯员邹元
新闻推荐
近日,柳城县启动“三三制”甘蔗生产经营模式。“三三制”甘蔗生产经营模式是指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社三家合作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规模扩大化、耕种机...
柳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