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的前身是《柳江日报》,创刊于1926年8月。
当时我地下党柳州支部的负责人陈岳秀、罗琴谱等在报社编辑部工作。他们利用报纸宣传国共合作,宣传革命运动,对推动柳州的工农革命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利用合法地位宣传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陆续派员打入柳州日报社内活动,并于1941年建立了支部,直属中共柳州市委领导,由市委书记路瑶联系,支部书记为谢文思。1941年春,地下党员林继茂代理社长后,又陆续安排了一些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进入报社,扩大进步势力的队伍。
《柳州日报》是一张日出对开的报纸。
新华社和《新华日报》的很多消息,不便直接刊登,《柳州日报》便经过改头换面刊发出来。如1942年12月10日在“舆论辑要”专栏中,发表了几家报纸有关苏军大捷的意义及影响的社论摘要,其中就有重庆《新华日报》11月24日和29日的两篇社论,巧妙地进行抗日宣传。《柳州日报》的副刊也办得十分活跃,以新诗歌 、散文 、音乐 、木刻 、漫画为主进行抗战宣传。当时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黄荣灿在柳州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柳州日报》刊登了他的不少进步作品和文章。孙慎 、李凌 、吉联抗 、舒模等一批音乐家也在柳州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柳州日报》副刊经常发表他们的作品 、文章,以歌声唤起民众,投身抗日。副刊还刊登了一些作家的文章,如黄药眠《论诗的创作》 、萧红《随感录》等。《柳州日报》还大量刊登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敌演剧一队和九队的文章 、剧作品 、剧评等。
调整人员充实进步力量
1942年夏,毕业于广东中山大学的中共党员罗培元,接到《柳州日报》总编辑 、代理社长林继茂的电邀到柳州(林继茂是国民革命军将军林虎的侄孙,罗培元与林继茂是同乡,在家乡时曾一同参加过陆川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活动)。柳州专员尹承纲曾是林虎手下的一名师长,经林继茂的介绍,尹承纲对罗培元十分信任和重用,罗培元到报社担任编辑主任。
1943年元月地下党员林继茂被捕,罗培元继任总编辑。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时刻,粤北省委青年部长陈能兴来到柳州,向罗培元转达了上级组织的指示:两广的省级组织都受到破坏,今后暂停组织活动,反对急性和暴露。要根据《新华日报》的精神来进行宣传,利用在柳州的社会关系,安排掩护广东过往柳州的党员。罗培元遵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在担任总编辑 、社长等职务期间,从广东引荐了三四十名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把他们尽量安排到重要岗位上,将思想反动的职员逐个调离报社。该报社从社长 、总编辑 、编辑主任 、采访主任 、编辑 、记者,到经理 、会计 、总务 、校对 、资料员等几乎全由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充任。
报社还利用特殊的关系把一些转移来柳州的党员和进步分子介绍安排到学校任教,如地下党员吕冰 、周钊 、廖冰清等就分别安排到龙城中学和中正中学任教,中山大学的颜仲琳也安排到龙城中学任教。
还有一些进步文化人士撤来柳州,转移到重庆或西南后方去,柳州日报社都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作家黄药眠撤来柳州,就在报社吃住一段时间。教育家林砺儒 、新闻界的金仲华 、作家盂超转移到柳州,也都得到报社的热情款待和经济上的接济。
批判投降抑制反动
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对日本抱有幻想,投降派放出对日本妥协的消息时,《柳州日报》及时发表社论《待机而动的日本》(1941年10月14日),社论隐晦地批判了国民党对日本妥协的投降主义路线。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柳州日报》及时发表社论《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9日)指出:“我们要准备全面反攻。同胞们,暴日的丧钟响了,努力吧,争取我们的最后胜利,争取民主阵线的胜利。”《柳州日报》富有战斗力的文章,常常被各地报刊摘登或转载。1943年2月7日重庆《新华日报》转载了《柳州日报》元月13日的社论《中英中美签订新约》。《新华日报》还在《友声》专栏上摘登《柳州日报》的社论 、评论 、短评。桂林一些进步报刊也常转载《柳州日报》的文章。
积极开展统战工作
罗培元利用专员尹承纲和报社的特殊关系,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报社的同志充分利用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不同策略,孤立敌人。在新闻界,与《大公报》和《广西日报》合作,孤立反动的柳州《中正日报》和《扫荡报》柳州办事处,在柳州四战区争取了黄中廑 、郭冠杰以及第三党中上层来掩护。在《柳州日报》多登倾向进步的李济深 、李任仁 、陈此生 、宋云彬等上层人士的文章,以孤立反动政客及特务头子韦挚唐和梁学基等人。
为了争取国民党抗日以及斗争的需要,《柳州日报》对于当时军政要人的抗日言论和行动也都如实报道刊登。如国民革命军四战区长官司令张发奎和广西当局的重要人物李宗仁 、白崇禧 、黄旭初 、李任仁 、李济深及柳州专员尹承纲等的有关抗日言论 、文章也都发表。每逢重大纪念日和节日,如“九一八”“八三”“七七”“双十节”、春节 、元旦以及抗日纪念活动都出版专刊,发表国民党重要人物的题词 、文章。对于那些在社会上有影响的知名人物的文章也都予以刊登。如该报就曾发表过乔木(冠华) 、章乃器 、金仲华 、千家驹 、张锡盈 、莫乃群 、石兆棠 、黄中廑等人的文章,这大大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敌后农村坚持出版发行
1944年10月,敌人兵分三路进攻桂 、柳,形势日趋紧张,而上级党组织没有派人来联系。四战区长官司令张发奎的秘书左洪涛(左系四战区中共特支负责人)帮助《柳州日报》的党员找到了党组织。柳州沦陷前两天,柳州日报社的最后一批人员撤退到融县,很快就恢复出版了报纸。
融县县城沦陷,柳州日报社即撤到罗城龙岸继续出版《柳州日报》油印版,通过报纸传达中共中央的抗日主张,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抗日活动,尤其是报道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和八路军新四军在解放区战场的胜利。油印的《柳州日报》一直坚持发行到抗战胜利。
建立特支加强培养教育
在桂北期间,报社的党员与文化支部的司马文森沟通了党的关系,找到了融县的路瑶 、陶保恒领导的地方组织。
1945年初,在罗城龙岸镇郊的一个小山坡,由罗培元 、张琛 、何家英等三人建立了中共柳州日报特支(建立时称特委),由张琛担任书记,罗培元任副书记,何家英主管宣传工作。先后成立了警卫队支部 、柳城县分社支部 、罗城黄金分销处支部 、和睦分社(三门江)支部和龙岸总社等5个支部。社长罗培元还亲自给大家讲了《阶级之发展》和《气节气量》,陈杨讲了《军事政治》,吕冰讲了《经济学讲话》。通过学习讨论,不断提高大家的阶级觉悟,有的青年同志在实际斗争中加入了共产党。
组建武装开展群众工作
撤到桂北地区后,柳州日报社便积极组建武装。罗培元说服了桂北行署主任尹承纲,声称要加强对报社通讯器材的武装保卫,从而先后三次巧妙地在尹承纲那里得到枪支50多支和一批弹药,还得到部队就地吃公粮的手令。1945年元月,在罗城龙岸下株屯建立起一支由共产党领导 、以柳州日报社员工为主的名为“桂北行署警卫队”的武装。当地群众称之为“柳州日报社警卫队”。由罗培元担任队长,骆维强担任副队长,陈杨任指导员。部队在黄金集训后,为群众执行警卫任务。警卫队试 图阻击日军,后因日军改变行军路线阻击未果。为了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警卫队决定分为政治和军事两个队,军事队由陈展鳞任队长,政治队由方志星任队长。部队每到一处,首先是串村走户,访贫问苦,为群众扫地挑水,犁田插秧,群众有病就派部队医生张扬送医上门。警卫队自办了刊物叫《警声》,通过这个刊物积极向群众宣传。警卫队还把当地的青少年组成歌咏队,教他们唱抗日歌曲,给他们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教他们读书认字。经过组织宣传,有很多青年纷纷要求参加这支队伍。
警卫队很快就发展到有七八十人 、五六十支枪的队伍。
为了配合警卫队开展群众工作,还成立了儿童宣传队。有的人后来入了党,有的人参加了游击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返回柳州恢复铅印报纸
1945年6月29日,日军被迫从柳州撤出。柳州日报社全体人员除了在地方发展吸收的人员有条件留在地方外,根据特支的决定,于7月间先后从罗城 、融县 、柳城等各战斗岗位返回柳州。柳州日报社原先的房子全部被烧光,埋藏的印刷器材,仅有一小部分挖出来可以使用。柳州日报社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将社址暂设在东门城楼,一面积极筹备恢复铅印报纸,一面因陋就简,先出油印报。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报社收到这一消息后,连夜赶刻油印报,连夜发出号外。喜讯一发出,柳州人民奔走相告,共享胜利的喜悦。
改为《广西日报》柳州版
日本投降后,《柳州日报》的全体人员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1945年10月,为了斗争的需要,摆脱专员公署的控制(尹承纲专员已调省民政厅),得到广西日报社社长 、进步教授石兆棠的支持,将《柳州日报》改为《广西日报》柳州版,由广西日报社直接领导。改版后,《广西日报》柳州版的态度仍然很鲜明,坚持声援群众斗争。1946年元月发表消息支持柳州中学学生的抗暴斗争,这些报道触痛了广西当局,反动当局极为恼火,对报社施加种种压力,还企图谋害社长罗培元。1946年6月,国民党广西当局终于改组了《广西日报》柳州版,撤换了社长罗培元,派省三青团的张洁来接任社长。6月15日,罗培元发表“启事”宣布辞职。7月1日,罗培元撤离柳州,报社内的党员和进步分子,按照党组织的指示,撤离报社,奔赴游击区,又拿起了枪杆子参加新的战斗。
(作者邓冠濂文章摘自柳州抗战专题网)
新闻推荐
8月31日正值柳城县中小学集中开学的第一天,柳城县凤山开山寺慈善功德会的爱心人士来到古砦仫佬族乡贫困山村罗垌村,将全新的办公桌、黑板、床铺送到该村教学点,以资助该村的教育工作。罗垌村位于柳...
柳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