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雷媛媛为人父母,会给自己的孩子留下怎样的财富?覃丁山最宝贵的财富是
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我们的人生
足迹》,他要将它留给自己的两个孩子:“让你们记住父母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艰辛岁月,希望能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传承给你们。”
晚报陪伴进城路
到2010年12月28日止,覃丁山已进城15年了。他之所以清楚地记得
这个日子,是因为这天是《柳州晚报》
正式创刊的日子。
1995年的12月28日,覃丁山骑着单车从柳江县进城。路过鱼峰山旁的一个报刊亭时,“见很多人正在看
一张当天下午刚出版的报纸《柳州晚
报》,我也上前买了一份。”当时,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晚报陪着他度过了进城的第一晚。
覃丁山出生在柳江县一个叫琼林村的地方,父亲在他6岁那年就去世了。小学未毕业,他便辍学在家务农,一直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1995年清明,在柳州工作的大哥建议他去柳州闯闯。妻子也鼓励他:“我相信凭着你的努力,有一天我们也会过上好日子的。”当年12月28日,他带着仅有的1918元钱,来到柳州做小生意,寻找新生活。
“这条路选对了。”15年后,他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自豪。他在留给 孩子的日记里写道:“人不能老是徘徊在原地,要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
好的建议能让你突围困境 、施展才华,终能改变命运。”
梦想变成现实
进城的路上,覃丁山路过基隆开发区,望着那一栋栋小洋楼激动不已:如果有一天我有钱了,也在这里买一栋房子。
这不是“白日梦”。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坚定面对现实困难,哪怕买卖被人坑、运输的三轮车被盗、生意失败,他都没有放弃。一年后,妻子带着两岁的儿子到柳州跟他一起卖莲藕。他看摊卖藕,妻子则背着孩子在一旁洗莲藕。
回想那段岁月,覃丁山有说不完的苦楚,他当时还为此写了一首歌:“离家的我呀,奔波在柳州,没有好衣 裳也没有好住房,好不容易卖莲藕辛勤把活干,脸上流着汗,双手沾泥巴……为了我们的孩子,创业虽艰苦,我也宁愿。”覃丁山用自己的名字做了个招牌:“识得‘丁山村 ’,好货吃一生。”渐渐地生意好转,收益增加。
2008年,覃丁山决定到基隆买房。
看房时,房主看他身材矮小,穿着普通,裤腿上还沾着泥巴,不情愿让他进屋看 房,别看了,这里很贵的。”但这个房主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男子最后花了60万买下了六层楼房。覃丁山终于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把“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写本书留给孩子
从进城的第一天起,覃丁山就开始写日记,进城寻生活”明天开业难入眠”初涉商海不识货丢货损己不害人”……他将进城15年来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比起金钱,他认为这些日子才是他和妻子最宝贵的“财富”,他将日
记整理成书,命名为《我们的人生足
迹》,留给自己的两个孩子。
他说,他要孩子们记住父母创业的艰辛岁月,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继承他们这一代农民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周末的时候,他会带上孩子到田里拔萝卜,“农民种田不容易,爸爸买菜也不容易,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有甜蜜生活。”覃丁山说,因为自己读书少,进城创业碰了不少钉子,方知“金子有价字无价”的道理。他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培养,花高价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我不想孩子将来像我一样卖菜,希望他们能通过知识来谋生。”他常常告诉孩子,时代在变,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在社会发展中有立足之地。
“丰收的果实,永远属于勤劳之人!孩子,切记父亲心语!你们将受益一生!”
新闻推荐
“什么是救命的黄金时刻?”“搬运骨折病人有几种方式?”……这是23日在驾鹤路小学多媒体实验室培训课的一个镜头。为教会学生掌握防灾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
柳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