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喻芬实习生陆丹杨贝贝“采访我干嘛?有什么采访的,农伯一个……”大短裤,脚踏一双柳江县农民最爱穿的那种塑料拖鞋,张志红怎么看也不像一年收入两三百万元的“大老板”。油腔滑调,没个正经,他的高中同学柯青笑他:“正经点好咩?”村里的老人们说,一颗鲁比葡萄救了十几个鲁比仔,“要不是葡萄啊,他们这帮现在都是小混混……”据说,当年鲁比村那一帮年轻仔很是要紧,不务正业,喊打喊杀,自然也少不了明抢暗偷,“当年鲁比村20米之内没有绿色植物。”一名当地的大姐说。幸亏张星敏把这十几人拉进了葡萄园,才成就了今天的张志红们。张志红发家致富,还被选为第十二届市人大代表。现在,他是成团镇鲁比葡萄技术协会的副会长,张星敏是会长,张志红全权打理协会的日常事务。
一正是第一季鲁比葡萄上市的季节,一望无际的鲁比葡萄园里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鲁比村有钱,连葡萄园里的道路都硬化了。园子里也是车来车往。村里村外,随处可见运输葡萄的车子。
张荣富的10亩葡萄园正好在路边,好几个客商正在动手装箱。我们走进他家的园子里,问:“哪个是老板?”“喏,那个就是咯!”从拉堡来的果商指着抬着葡萄从园子里走出来的张荣富—— — 啊,这也太不像老板了吧—— —张荣富和张志红年纪相仿,只见他穿着一件蓝色的工作服,是他原来在柳州一家机械厂打工时发的,敞着怀,露着农村人少有的将军肚。说是老板,也是打工的,一趟一趟地到园子里将收好的葡萄抬到路边。
今年每亩葡萄收入一万元左右,十几万的收入眼看着到手了,张荣富干得特别起劲,不停地扯衣服抹头上的汗。
30多岁的韦文访当天收了2000斤葡萄,正在鲁比葡萄专业合作社外等待来收葡萄的果商。他告诉我们,今年鲁比葡萄上市时间晚了点,往年6月20日前后就能收了。他请了15个临时工,从6点到8点采摘了两个小时,人工费要40到50元一人,“现在种葡萄的成本也高了,葡萄如果低于3元一斤卖出去,我就白做了。”二张志红现在基本被“套”在“家”里了。所谓家里,就是鲁比葡萄技术协会、鲁比葡萄专业合作社。
墙上贴有《绿色食品葡萄生产基地管理制度》、《生产A级绿色食品禁止
使用的农药》以及公告、告示、各种农药的价格。进门左侧墙上还安放了一台“农银自助宝”,可以办理转账汇款、缴费、查询等业务。2010年,鲁比葡萄专业合作社获得了“柳州市第一批十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
1999年鲁比葡萄技术协会成立,现在有几十名技术员,村里基本户户都入会。协会对果农的技术指导是免费的,加入鲁比葡萄技术协会也不用交会费,协会运转的费用来自合作社销售化肥农药的收入。
不时有果农前来购买农药、化肥等,也有人来咨询一些问题。这不,穿红衬衣的年轻女子买了农药刚走,一个特别瘦小的大妈走了进来,“我家的怎么还没红呢?”话还没说完,从海南来的客商跨进了门,“张老板……”1990年,张志红从柳江中学毕业,成为了一名令村里人羡慕的代课老师。可是,他却嫌每月90多元的工资低,放弃了代课老师的工作,回家跟着张星敏种起了葡萄。那时候,张星敏和鲁比葡萄都还没有现在的规模和名气,种葡萄的技术还不成熟。
1991年,他只收获了几百斤葡萄,而且品质不好,根本没有市场。他一气之下不种了,又跑出去混。1993年,看到他们这帮中学毕业的年轻仔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张星敏便把他们再一次叫进葡萄园。
有了先进的技术,种出来的葡萄质量开始好转。2001年,鲁比葡萄开始外销并迅速走红。
三当初跟着张星敏学种葡萄的十几个年轻仔,现在都成为了葡萄经纪人。
鲁比村现有葡萄两万亩,是全国最大的二季葡萄基地。2010年,鲁比人均收入10000多元,提前达到了“十二五”水平。2008年后,鲁比村每年以60多栋的速度建立新房,那一幢幢造价不菲的“葡萄楼”是鲁比人的骄傲。据介绍,目前,鲁比葡萄基地拟向南推进,将从穿山镇→来宾市→南宁市发展,再造几个鲁比村。
张志红如今不种葡萄了,他把地让给亲戚种,自己专心当副会长。合作社外停着张志红的越野型轿车。两个20出头的年轻仔在旁边看着,流露出羡慕。据介绍,如今,鲁比村的第三代开始走进葡萄园。
张志红说自己老了,没错,第三代鲁比葡萄经纪人很快就要浮出江湖。
新闻推荐
□记者肖军特约记者周柳宁晚报讯“年轻人一时失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执迷不悟,如果懂得回头是岸,他将会有很多的机会,只要改过自新,社会一定会重新接纳他!”鱼峰公安分局局长欧向阳这一番话,让犯罪嫌疑...
柳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