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喻芬实习生陆丹正是一天最热的正午时分,李少华仍然在自家的小作坊里忙个不停,咚咚锵锵”的声音在寂静的村庄里格外引人关注。“七十几岁的老鬼了,整天搞鬼搞怪……”老伴坐在树下的竹床上乘凉,眼睛看着老鬼在那个小屋里敲敲打打,时不时地嘟哝一两句。
不过,李少华听不到,他耳背得厉害。
李少华在自家门前小路边搭了一个简易小屋,就是他最喜爱的小作坊。这间不超过10平方米的小矮房里,堆满了各种机械、工具和材料;还有床铺,看来他还经常睡在这里。
8月15日中午,吃过午饭,李少华又钻进了小作坊,坐在矮凳上加工起“猪肉刀”的刀柄,磨、锤、钻、钉,他干得非常起劲,完全进入了忘我的状态。
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这个“老鬼”看起来根本不像快80岁的人。在穿山镇,他是有名的乡村发明家。
心灵手巧
每到墟日子,李少华都能满意而归。他改良制作的菜刀、甘蔗刀、簸箕等供不应求。
“这把是我改良过的甘蔗砍刀。”他拿出一柄刀面磨得光亮的砍刀,跟一般的砍刀不一样,刀口可以从刀柄上拆卸下来,刀口崩了可以换一个新的。”他还专门拿出一把锈迹斑驳的砍刀对比,“这是一般的刀,刀口崩了就没用了。你再看看我的刀口,虽然很薄,但是砍到石头都不会崩口,用5年、10年都不会坏。一把刀只要15元,换刀口只要6元,一把卖出去4年的刀,刀口只磨掉了一点。15元在其他地方根本买不到。”李少华一边展示一边解释,他说话有一点大舌头,让人听起来有一些费力。但并不妨碍他卖刀,据说,这种经过他改良过的甘蔗刀,第一年卖了600把,第二年卖了800把,去年卖了1500把,今年计划要卖2000把。由于需求量大,他今年开始将一些工具送到别的厂家加工。
他用边角料制造出的“节约蚊香夹”很有意思。看到家里的蚊香往往烧得剩下一小截就丢弃,他觉得有点浪费。他发明的这个“节约蚊香夹”可以用小夹子夹住继续燃,烧得一点不剩。别看这个“节约蚊香夹”就是用铁皮做成一个小托盘,一个小夹子固定在一片竖起的铁片上,可是也得经过好几道工序。
原来看他整天像着了魔似的搞七搞八,家人并不以为然。后来,这老鬼竟然挣了不少钱回来,大家也就另眼相看了。“这个老鬼要得啵。”于是,他家的老三开始帮他一起干了,比如联系加工、送货等,都由老三做了。而且,由于年轻人加入,提出了分工协作的理念,产量大大提高了。
乐在其中
在穿山镇,李少华是出了名的能工巧匠。他心灵手巧、爱琢磨,他制作和发明的都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离不开的物品,如斧头、菜刀、甘蔗刀、簸箕、蚊香盘、剥玉米机等等,经过他的小小改良,变得更好用更实用。
他制作的刀还有“猪肉刀”,这是他自己起的名字,虽然有点不雅,但却很实用,我的刀很重,割肉不会有偏差。”李少华还将撮斗的尾部做了开口设计,专门用于农民装谷子。“以前装稻谷需要两个人:一个人扯住编织袋口,一个人舀谷子进袋子。现在用我这个撮斗,可以一边舀一边从尾部漏进袋中,只需要一个人便可完成,而且不容易撒出来。”除外,他还发明了可以刮谷子、捞谷子、晒谷子三用的铁耙,村民再也不用在晒谷子时赤脚去捞谷子了。“这些都很好卖啵。”李少华原是穿山镇邮电所的职工。退休之前他根本没做过机械加工的活,不过他就是爱搞发明,而且一搞就上手。那时他退休在家,在家养了许多鸭子,李少华的老伴本想卖掉这些鸭子得些钱,哪知李少华回来时一分钱没拿回来,卖鸭的钱被他拿来买机械了。看着“鸭变机”,老伴忍不住骂他“败家佬”。
说起自己的这些往事,李少华笑哈哈的,快乐无比。据说,年轻时,他还爱唱山歌,现在也出口便是歌:路边石头坐不久,不比板凳坐长留。”插秧机、玉米播种器、玉米脱粒机、破甘蔗的改良推刀,在李少华家的仓库中堆满了各种成品和
半成品。“(推刀)合页容易坏,我
的刀合页坏了可以换啵,而且装了弹簧,可以自动打开。”他现在做好的东西都储存在这里,等到天气冷了就不做了,把存货拿到市场上卖。
新闻推荐
□记者李澜通讯员段建军梁秋秋3月28日,晚报以《中连环套被骗10余万》为题,报道了4名犯罪嫌疑人以秘鲁币充当“英镑”诱骗受害人兑换人民币,使受害人上当痛失10余万。9月28日,记者从柳北区人民法院获...
柳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