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喻芬实习生陆丹杨贝贝在拉庙屯,71岁的覃秀兰绝对是一个人物—— —那天,一行人坐在蚕娘王玉荣的院子里说话,有市里来的,也有镇上的宣委,还有村支书,覃秀兰进来不拿正眼看这些人,脱下塑胶凉鞋,赤脚走过来,拿起一个放在旁边篮子里的青花梨,“哪家的梨?”用余光觑了一下陌生人。见王玉荣等人并不搭理她,讪了一会儿,她看出原来是有记者采访王玉荣,“天天上电视,我都没想上了……”原来,之前有电视台的记者到拉庙屯采访青花梨基地,覃秀兰很是秀了一回,“昨天电视上有我啵。”牙好像丢光了,说话一扁一扁的。
既然“都不想上了”,可我们给王玉荣拍照时,她总是及时地出现在镜头里,令人忍俊不禁,“阿婆,你好会摆POSE哟!”她并不知道POSE是什么,当听不见。
看到我们“撩盆”她,阿婆似乎不屑搭理,兀自削梨,“我不爱吃。
天天吃,吃腻了。”她一边将梨切成小块放进嘴里,不知是抿还是咬,反正不叫旁人吃,“梨不能分咯。”没有牙也能吃梨?王玉荣说,“连玉米不也一样吃!”哈! 阿婆还很潮呢—— —上身花短袖,下身七分裤上开满浓艳的牡丹花。头上宽沿高顶的草帽歪歪斜斜地挂在脑袋一侧,手臂罩在一对油腻的袖套当中,脚上一双破旧的塑料拖鞋,各种风情汇聚一身,好一个时尚的“混搭”。不过,覃秀兰确实和农村阿婆有些不同,瘦而不弱,身材苗条;除了牙没了,五官清秀、皮肤白皙,笑起来眼睛眯成两道弯月。有人说,阿婆年轻时一定是大美女。这回她可算拿正眼看我们了,侧过脸,有些扭捏地说:“年轻那时是的啵!”与她的古灵精怪相对应的,却是她老伴的非常木讷与憨厚—— —这两人过了一辈子,让人想起黄蓉与郭靖。
阿婆常住柳州,“我帮女儿带孩子。我女是老师啵,她放假了,我才得回来。外孙女对我几好,看我没有牙齿她好难过咯,说以后她要拿钱回来给外婆镶牙齿。她还经常给我梳头发呢。”老伴一个人在家种五亩青花梨。
他没有文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是拉庙屯最早开始种青花梨的村民。刚开始种梨的时候,村民都担心梨子会被偷,更担心梨的经济效益不如甘蔗。他说:“让人家偷,吃剩了是我的。”看似老实的人却很有勇气,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阿公说:“种梨子就不怕人家偷吃。”阿婆抢着说:“我就爱吃梨子,白天没事吃,晚上睡不着也爬起来吃。”大家都笑称,阿公种梨给阿婆吃,阿婆好福气。阿公种的梨,家里的人谁回来都能吃,就是村民们也可以吃。
“每家都有梨,走到哪里都有的吃。”王玉荣去地里摘了几个梨给记者品尝,那正是阿公种的。王玉荣说:“她家的梨没有我的家甜。”阿婆马上还击:“谁说不甜的,好甜的啵。”王玉荣带记者去看蚕茧,阿婆也寸步不离地跟着。记者给王玉荣拍照的时候,阿婆也总想在镜头前找个位置,王玉荣做剥蚕茧姿势,阿婆也学着王玉荣做。王玉荣家院里摆放着一块刚刚刻好的功德碑,刻着那些为村里修道路出资出力的人的名字。阿婆指着工程监管负责人王兆敏的名字兴高采烈地说:“那是我儿子,他现在出国了。”
新闻推荐
134401042010420104201042012070134406014010390700207002011100134401042013020134401344013440134401344013020130201344013440134401344013440134401344013440134401344013440134401344013440...
柳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