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干部,一个是蚕娘,都精通养蚕技术。□记者喻芬实习生陆丹杨贝贝“宣委来啦!”“来了啵,你的蚕怎么样了?准备卖了没成?”龙南村拉庙屯是一个坐落在群山之中的静谧小山村,只有20几户人家。
这里峰峦秀丽,气候宜人。7月15日,三伏天的阳光格外烤人,走进位于山脚下的拉庙屯却感觉很清凉。王玉荣的蚕房就在村口,覃建庭刚把车子停下,王玉荣就从院里迎出来了。
覃建庭是里高镇党委宣传委员,现在大家都叫他“宣委”。两年前,他从镇计划生育服务所所长被提拔为镇党委委员之后,“宣委”就成了他的“新称号”。走到哪里,人家都叫他“宣委”。据观察,乡镇党委的宣传委员都叫“宣委”,组织委员都叫“组委”,约定俗成。
按下不表。
这宣委和农妇一问一答,看得出两人很熟悉,渊源不浅啵—— —
先来说说蚕娘
44岁的王玉荣也有一个新名字:蚕娘。在里高,说蚕娘,指的就是她了。
“蚕娘”这个名词,总不免让人想起婉秀的江南女子,可王玉荣脸黑体壮,手粗脚宽,和蚕娘好像不搭界,一看就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 — 她是里高有名的养蚕大户;还种有青花梨,梨园中又套种香瓜;蚕粪又施放在果园里,形成了立体化农业。去年村里修一条水泥路,她里里外外操持,还拉来了赞助,有一家单位免费提供了水泥。
说起王玉荣的故事,忍不住要唱
上一句现代京剧《沙家浜》里的那句
经典唱词:这个女人不简单!1998年,王玉荣的老公出了车祸,在医院里住了4个月,回到家一年不能下床。为了给丈夫治病,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钱花光了不算,还欠了债。当时,三个孩子还小,“哭不 出钱,只有靠两只手干咧。”大家都说她是个有勇有谋的女人,什么都没有,竟然敢向政府贷款2万元,养羊、养牛、养母猪,“听讲什么得钱,就做什么。”2003年,镇政府经过考察、论证后决定大力发展养蚕,并对养蚕业给予扶持。王玉荣觉得养蚕是个挺不错的项目,果断地把牛卖了,开始种桑养蚕。
王玉荣的蚕丝质量好,总要比别家每斤多卖1元,客商还是抢着要。
王玉荣说,蚕丝不愁卖不出去,现在最愁的是要扩大。今年,王玉荣最多
的一批蚕得了480斤蚕丝。她保守地说,光是养蚕,一年可以赚十几万,“今年蚕丝的价格又上涨了,收入还会多一些。”8年时间,她还清了欠款,供了三个孩子读书,还成了村里致富带头人。现在,她一年各项收入近二十万元。大字不识几个的她,还当上了市十二届人大代表。
再来说说宣委
农村妇女手脚麻利,但嘴巴不太会说。采访王玉荣,覃建庭相当于“新闻发言人”—— — 如果没有他的现场解说,加上连写带画,我们还真无法完成采访任务。
蚕蛋、催青、出蚁、收蚁、五龄虫……这些术语连王玉荣都表达不清楚,覃建庭把养蚕方面的专业术语一一写出来,并且把养蚕的过程从头到尾讲解得清清楚楚,连时下最新的养蚕技术都津津乐道。
“你也是养蚕的吧?”“呵呵,没有养过。”“那怎么这么精通?”“我们镇决定大力发展养蚕业的时候,要求所有的干部都要参加养蚕方面的培训。没是花架子啵,是实实在在的培训,学完还要考试。不过关的,要补考。如果不懂技术的话,没办法指导村民养蚕咯。”旁边的人打趣道:“宣委以前是 管计划生育的,跟女人们熟得很,指导女人们养蚕还不是小菜一碟?”覃建庭对养蚕技术的精通,让我们想起了里高镇政府大院里那个巨幅宣传墙,该镇已把种植青花梨和桑蚕养殖确定为支柱产业。
在里高镇,有一个标准化的养蚕培训中心,专门培训村民的养蚕技术,村委干部都要参加。现在,里高养蚕远近闻名,别的乡镇,甚至贵州都有人常来取经。
刚开始推广养蚕时,很多村民因为家里的空间太小,无法进行大规模养蚕。镇政府请专家来调研后,推广省力化蚕台,原先只能铺在地上养蚕,有了省力化蚕台,村民们就可以在房间里搭起三四层架子,一下子就将原来的蚕数量翻了几番。
去年,镇里的养蚕专家又开始推广使用方格簇吐丝的新技术,用木条格取代原来的塑料网,蚕吐出的丝质量比网簇好,也好抽丝。王玉荣带头使用后,效果非常明显。
新闻推荐
快生啦!的哥疾驰送孕妇 内蒙古妇女在柳获帮助 进医院20分钟后顺利生下宝宝
□记者孔德芳内蒙古妇女小刘瞒着身孕搭乘飞机来柳探望母亲,结果一下飞机,肚子就一阵阵痛,怎么办?柳州的哥伍胜天二话不说,立即将她扶上出租车,疾驰至柳江县妇幼保健院。20分钟后,小刘顺利产下一女。小刘...
柳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