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儿女培养成人之后,老屋里只剩下两个老人。他们说,不会离开这里。□记者喻芬实习生陆丹杨贝贝姚光朝有5个女儿、两个儿子。
眼下,7个孩子没一个在身边,他和老伴是正宗的空巢老人。不过,比起那些有仔女一起生活的家庭,姚光朝却令他们羡慕,因为,姚光朝的大儿子是本村唯一考上大学的,而且是北京的学校啵。
8月10日中午1点多,姚光朝刚从水田里插秧回来。他穿着一件破旧的白色线褂,长裤破了一个长口子,线头外露,裤脚挽到膝盖处,全身都溅上了泥点子。背越来越驼了,差不多弯成90度,“要不是为了儿子读大学,自己也不会成驼背。
刚收到大学通知书不久,柳江涨大水,我连夜把地里的200多斤西瓜抢收下来,当时已没有车子运,我硬是将这200多斤西瓜背出去卖了,这才凑够学费。”儒栈人一向以文人、儒生为自豪,可儒栈屯这么多年也只出了一个正宗的大学生,就是姚光朝的大儿子姚祖梁。因此,每当说起自己的大儿子,姚光朝脸上写满幸福与骄傲—— —1996年,姚祖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又考上了研究生,现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已在京城娶妻生子。
大家都觉得姚光朝家的房子有点怪:从外面看是砖瓦结构的新房,里面却是泥巴和木头结构的老式房。
即便如此,姚光朝说不想建新房了。
“大仔好几年才回一次,几个女儿都出嫁了。在南宁打工的小仔过年过节回来住一两天,所以,建新房没有人住。”从白沙乡政府所在地驱车到儒栈,全都是颠簸不平的机耕路。儒栈屯在江边,水路比陆路方便。当年,姚光朝给儿子选择小学就颇动了一些心思,“我让他到里雍读书,将来就能在里雍读初中。要是去别处读,可能都没得咯……”他不太说得清当年给儿子选择学校的理由,但他反复讲了两遍,可以看出这个没有文化的农民对儿子读书这件事是非常用心的。据说他的小儿子成绩也不错,不过没有考上一本学校,便被哥哥的光环所湮没。几个女儿在学业上也都没有什么成绩,“是不是你重男轻女,不给女儿读啊?”“没有啵,是她们自己读没去。我都一样供子女读书的。”
幸亏只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如果7个都考上,姚光朝可能要被压断腰,“学费加上路费、生活费,一起要几千块钱。我们当时根本拿不出,只能借一点,贷款一点。种甘蔗、种辣椒,什么得钱就搞什么。
仔大学毕业以后又考上了研究生,我们又艰苦了几年。现在好了,他毕业后找到了工作,但是他又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女儿。虽然他也给我们寄钱,但他给我的永远不够当年我供他上学付出的。”他的眼神透露出一丝落寞,人都是这样的。”5个女儿也都出嫁,有一个女儿还远嫁到河南省。
“仔女都大了,仔又有出息,你应该到北京去享福了啊!”村里人都羡慕他有一个在北京工作的仔,家家户户教育娃仔都会以姚祖梁为榜样,“你没好好读书,就只能在家种田做活咯。你看人家祖梁,考上北京的大学,现在住在北京。哪像我们喽!”“我仔跟媳妇都很孝顺,他们对我们也很好。但我们在北京不习惯,去住不了几天就要回来。那边走路不方便,吃也不惯,我们爱吃猪下水,媳妇是北方人,见都没见过这种东西。河南我也去过了,不好玩的,走几远看不到一座山。还是在家里最舒服。”儿女个个都长大成人,纷纷远离父母各自筑巢。姚光朝家里装了固定电话,“他们都会打电话回来。”孩子们都很孝顺,经常寄钱啊保健品什么的,生活完全无忧。不过,他和老伴仍然像从前一样,辛勤耕耘,“什么都种,水稻、玉米、西瓜、花生、辣椒,今年光是辣椒我就赚了三千多块钱啵。现在年纪大了,手脚没有那么灵活了,干活也变慢了。如果手脚麻利一些,可能收益更大。”姚光朝很开心地说。
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日趋严重。
虽然姚光朝还没有觉得孤单、寂寞,但他也担心,一旦哪天两老有病有痛的时候,身边没个孩子怎么办?
新闻推荐
《记者走乡镇》大型系列报道之柳江县白沙乡 “划龙舟我们每年都得奖” 儒栈屯绝对是“龙舟控”,每年村里比赛热闹像过年
□记者喻芬实习生陆丹杨贝贝传说,古时候进京赶考的读书人常常在这个临河的小村歇脚、中转,儒栈因此得名。儒栈人一向崇文尚学,以“儒”为荣,然而,文人、儒生似乎总是与这个屯失之交臂,这么些年,也只出过...
柳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