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04版)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各县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着力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经济圈、农业优势产业带和山区特色经济作物区,形成“一圈一带一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十大农业工程”和“十大水利工程”,加大对水利交通等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粮食、糖蔗、蔬菜、水果等支柱产业,培育桑蚕、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竹木、油茶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养殖业,重点加快60万亩超级稻基地、50万亩优质油茶基地、20万亩毛竹基地、10万亩双季葡萄基地、百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基地、万亩花卉生产基地、万亩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50万头生猪产业基地、千头奶水牛繁殖基地、千亩特色水产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形成一批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促进特色效益农业规模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到2015年,力争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37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36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70家。
4.全面推进“柳州智造”。深入实施“十大科技提升工程”,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为基本方向,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的政策支持和推进力度。加快构建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切实提升柳州科技资源的整合和配置能力,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重点建设柳州国家高新区,大力推进“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进而向“柳州智造”转变。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积极构筑创新载体和功能平台优势,大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平台,形成一批引领柳州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科研和技术创新成果。开展全民发明创造活动,大力实施品牌和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
(二)实施城市品质升级行动,拓展
“五美五好”柳州空间载体。坚持把加快城镇化、建设超大城市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全面推进城市东扩攻坚战,全面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完善城市各项服务功能,努力提升彰显“山水美”、环境美”、“形象美”的生态宜居城市品质。
1.构筑超大城市框架。按照“一心两城、沿江发展、重点向东”的城市发展方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加快构筑与建设超大城市要求相适应的城镇体系。积极构建以莲花山风景区为“绿心”,以“中心城组团”和“广西柳州汽车城组团”为主、以“阳和、沙塘、太阳村外围组团”和“拉堡、鹿寨、东泉拓展组团”为辅,以柳城为主要卫星城的“一心两城三卫星多组团”超大城市发展框架。
把柳东新区作为城市扩张的主要承载地,全面推进城市东扩攻坚战,重点发展静兰片区,尽快将旧城和柳东新区连接成片。推动柳江县、鹿寨县与市区同城化发展,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步伐,适时推动柳江县、鹿寨县撤县设区。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8%,把柳州建设成为市区建成区面积达2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30万人的超大城市。
2.提升城市承载功能。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市民居住等空间。围绕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进一步提升柳 州中心城市产业、人口、环境的承载能力。完善公共服务、居民消费和居住功能,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促进就业、就业创造消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推进“十大建设工程”,加大能源、供电、供水、通信、污水、垃圾处理和城市快速公交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形成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建设城市绿道系统,提升城市休闲功能。到2015年,全面形成功能配套、安全稳定、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承载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3.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实施柳州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加快把柳江、柳城、鹿寨三县打造为以柳州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把融安、融水、三江三县打造为以柳州市区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带”,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城镇结构布局,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努力构建以包括柳江、柳城、鹿寨在内的柳州城市圈为中心,以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以湘桂线、枝柳线沿线重点城镇为发展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主城区坚持成片改造、开发,全面向外有序拓展,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六县县城依托各具特色的资源和区位等优势,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为中心城市配套的工业,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加快城镇化步伐,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把具备条件的重点乡镇、特色镇发展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承载地。
4.构建现代交通体系。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公交建设,着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连接。提升柳州铁路运输能力,尽早开工建设柳肇铁路,做好柳州至韶关铁路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柳州火车站站房及广场改扩建工程。加快柳州辖区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路网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和道路等级,重点加快三江至柳州至武宣、三江至桂林、阳朔至鹿寨、柳州至梧州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快桂林至柳州至南宁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推进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加快打造柳江黄金水道,建设柳江、黔江2000吨级航道,推进洋溪、落久水利枢纽建设,努力把柳州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重要的航运物流中心。加快实施柳州机场扩建工程,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干线机场。到2015年,国内区域性交通运输枢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提升。
5.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突出柳州山、水、林、城融为一体的盆景风貌,彰显城市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特色。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努力争取“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署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巩固提升“山清水秀地干净”的城市品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深入实施“生态花园、五彩画廊”工程,确保市区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标准,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推进城乡生态恢复重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行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立足提高城市品质和管理水平,加快老城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拆违和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等重点难点问题。到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以上,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率达到100%,生态宜居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
(三)实施民生发展升级行动,实现
“五美五好”柳州共建共享。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柳州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人人都有好发展”、家家都有好保障”、户户都 有好生活”,丰富柳州“和谐美”的内涵。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低收入者所占的比重。重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统筹协调机制,扩大转移支付,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全面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力争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努力拓宽城镇居民收入渠道。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逐步提高企业工资指导线、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离退休人员工资水平和基本养老金水平,推进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进一步加强市场价格监控,努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5%以上;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长一倍。
2.拓展就业创业门路。把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财税、金融、劳动关系协调等政策机制,加强基层就业与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行全民创业,形成创业带动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城乡统筹就业的机制,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建立就业资金投入机制,确保地方财政投入保持一定增长比例。加强就业培训,推动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健康发展。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切实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采取免费培训、免费信息服务、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就业或再就业。全市年均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稳定在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自治区政府下达指标以内,基本实现全市城乡人口充分就业。
3.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基本构建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和商品房供应体系协调发展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房地产市场规范整治力度,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农村安居房建设,完成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整治任务,努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加快农村危旧房以及少数民族村寨改造步伐。力争到2015年,基本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基本消除农村无房户、茅草房和茅草树皮房,实现住有所居。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性投入,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打造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建立困难弱势群体养老保险帮扶制度,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新农保覆盖面。加大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不断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到2015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5.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2万人,医疗保险覆盖率不低于9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
(四)实施公共服务升级行动,促
进“五美五好”柳州和谐安康。坚持以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体育、生活保障等工作为重点,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完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障和配套措施,使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平等地惠及城乡居民,实现“个个都有好身体”、天天都有好心情”,全面升华柳州“和谐美”。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打造柳州“幸福教育”作为建设“五美五好”柳州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全市教育投入、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等主要指标保持广西领先水平。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进一步提高教育保障水平,优化教育资源 布局,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努力推进城乡一体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实施教育惠民政策,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免费午餐全面覆盖到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断提高免费午餐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9年,实现学前教育资源增加,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巩固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终身学习体系基本建立,为建立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新格局奠定基础。
2.加快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市、县、
乡、村(社区)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
目,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均衡、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市县级医院全部达到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标准,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自治区规范化标准,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力争到2015年,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标准。切实提高社会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市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不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加大对重大疾病特困人员、低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三无人员”的医疗救助力度。全面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力争到2015年人群覆盖率达80%以上,出生缺陷发生风险逐步降低,出生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力争到2015年,全市参与体育锻炼人口比重达到46%,基本体育设施全面覆盖全市社区及行政村。
3.健全公共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救助体系,健全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制度,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核定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距。巩固应保尽保。到2015年,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广覆盖,救助标准和补差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完善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灾害应急机制和健全司法救助制度,做好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推进红十字事业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大力推进救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救助机构的救助能力。
4.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打造服务型政府。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全面推进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户籍管理向登记管理转变。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推进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和大调解体系建设,确保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强化交通安全、危险物品、职业健康、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公共安全事故。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加快现代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特殊人群动态管理,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开展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不断优化社区工作环境、完善管理体系、健全服务网络,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社区工作内容。到2015年,全市初步建立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以及信访案件按期办结率保持在90%以上。
(五)实施文化繁荣升级行动,建
设“五美五好”柳州精神家园。坚持推动柳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努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壮大文化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将柳州打造成为广西文化强市,建成全国文明城市,深度挖掘城市的“气质美”和“和谐美”。
1.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和“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柳州城市精神,凝聚思想文化共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发挥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青少年德育养成,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创建以及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等活动,大力推进“诚信柳州”建设。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培育现代公民法治意识与科学精神,倡导和谐人际关系与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到2015年,柳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单位和道德模范典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走在广西前列,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2.繁荣公共文化事业。全面统筹实施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建成市级群众艺术馆、青少年宫等重点文化设施,全面提升全市各级场馆展览、陈列、利用水平,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和体育设施网络。大力实施村村通、户户通广播电视工程,提高本地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率;深入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红色经典电影月月放”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大柳宗元纪念馆、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园区、刘三姐山歌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建设,推动柳州摩崖石刻、东门城楼等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州白莲洞遗址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注重少数民族村寨传统风貌保护,建立民间艺人的培养、传承机制。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完善公益性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机制,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加快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鼓励各类民间资金投资建设文化设施,参与繁荣文化事业。到2015年,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3.壮大现代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业,重点培育文化体育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出版印刷、文化会展、影视制作、动漫制作等核心产业,使之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大力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层次,加快建设柳州汽车包装装潢印刷产业园、精柔印刷工业园、水上娱乐运动基地、阳和帆船游艇体育文化产业园、动漫产业基地、汽车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子信息科技创意园、文化产业大厦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园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科技、现代传播相融合,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构建特色鲜明、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居广西前列。
4.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柳州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文化领域体制机制,为柳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广西文化强市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完善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积极稳妥、科学规范地推进文艺院团、新华书店、国有出版印刷企业、广播电视台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
深化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明确各级政府对各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责任,加大投入,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等重点领域改革,建立管理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高效有序的运营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深化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下转06版)
新闻推荐
市长郑俊康到柳江县调研强调发展“一乡一品 ” 落实“倍增计划”助农友增收
○○记者罗世华晚报讯昨天,市长郑俊康、副市长陈鸿宁率领各县区及农业、林业等部门人员,来到柳江县成团镇鲁比村葡萄基地、两合村水产养殖基地、三都镇里贡村蔬菜万元示范片区、百朋镇怀洪村莲藕种...
柳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