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进德镇沙子村多仁屯村民把一块铺路多年的石路碑于原处重新立起来,以铭记历史,昭示后人(见下图)。
这块石路碑是县级在册文物,制作于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原来立于进德乡多仁村窑上屯(京竹园) 西北面的汶水边。碑的正面朝南,碑高90厘米,宽58厘米,厚13 厘米。碑文的主要内容是捐资修路者的姓名(或商号) 及其捐资金额。捐资修路者共163户,含30多个姓氏,4个商号(即聚盛店、顺昌店、广和店、三盛店),估计这些商号设于双桥圩内。以上各姓氏分布于今沙子村委所辖各屯。
在村民何独醒的记忆里,20世纪40至70年代,在流经 多仁村与汶水屯(该屯位于多仁村与双桥圩之间,历来隶属多仁村)之间的旱河上有一座小石桥,该桥至汶水屯三四十米的路段铺有石板。从多仁村的窑上屯泉水边至石山屯(今沙子村委石山二队刘家)之间是一条石板路(长五六百米),社河从刘家南侧流过,河上架有一座颇高的石桥。而刘家与寨耳屯(今属沙子村委)之间的石板路则略有间断。科棉屯(今属木罗村委)在寨耳屯的西面,两屯隔河相望,有一座很高的平板石桥及由石桥两端延伸的石板路将它们连接起来。据史料记载,明代,在科棉村西南面有一座小圩,叫磨公圩。这条石板路直通磨公圩。
村民何金祥及何独醒曾先后抄录碑文。从《柳江县政区图》 上可以看出,多仁至科棉这段石板路,应该是双桥圩至成团圩之间的乡村古道的组成部分,在清末民初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都是一条颇为重要的乡村道路。
据多仁屯年届八旬的何日寿、何亚才、何乾发等几位老人回忆,这块石路碑在1958年前后被当时的青年队挖出后置于距原处约十多米的田埂缺口处(字面朝上)当小石桥使用至今。虽经百余年的日晒雨淋和50多年的人畜踩踏,但碑文字迹绝大部分仍清晰可辨,仅五六个字较模糊,略可辨认,有三个字则完全不能辨认。
沙子村于今年3月底全村通了水泥路,村民们更觉得应该把石路碑重立原处以昭示后人:只有改善交通状况才能发展经济。
日报通讯员 邹元
新闻推荐
日报消息(通讯员韦佳妮)河道采砂管理是柳江县河道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针对非法采砂者不顾沿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多次在柳江河进行非法采砂作业的现象,县水利局加大管理力度,创新管理方法...
柳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