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皇帝,一反历代统治者把不太满意的行政官员(军事官员例外) 派到柳州任官的做法,先后将一批出身进士的官员派为右江道员,受到重托又有能力,他们对柳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道,设于清初,自乾隆后为介乎省与府、州间的一级政府机构。官长称道员。责任为“职司巡守,以整饬吏诒、弹压地方”“知府以下,悉其统辖”,品级正四品。右江道,清初设,原驻宾州。全称为右江兵备道,后撤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复设。辖柳州、庆远、思恩、浔州4府,道光二年(1822年)朝廷更进一步,派来一位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榜登廷试一甲第三名(状元、榜眼之后)即探花的伍长华为柳江道员。
伍长华字实生、号云卿,江苏上元县(今南京)人,生于回族世家。
自幼除《古兰经》外还熟悉儒家经典,他是我国古代科举史上第一位回族探花,也应是柳州历史上仅有的身为探花的地方长官了。
当时右江道虽不仅辖柳州一府,但治所却在柳州,先在柳州府学东街,后移至靖南门内(今小南路处)。作为并非浪得虚名的探花伍长华,对民生十分重视。刚到任即令僚属将柳州每日晴雨、粮价抄录汇呈,细心研究,并对下属告诫道:此民生休戚之本也。
此后无论到何处为官,这习惯他一直保持着。他以柳宗元为榜样,为其题联:“廉洁为心,忠信为父;文章在册,功德在民。”既是赞扬柳宗元,也是自励。
他既是科举出身,自然更关心当地的文教。一上任,即发现建于康熙年间的柳江书院“其地荒弃,生众无置足之所,慨然有志修之”。动工于道光三年春,竣工于当年九月,计“建门舍三,筑墙八十余丈,凡讲堂、柑香亭、院长斋室、诸生号舍二十五间。旧有而倾圮者悉新之,一切窗棂、厨灶、床几之物,莫不备具”。
伍长华不仅使书院具备师生教学、食宿的条件,还留意于老师的挑选。当他听说嘉庆举人吴轼在地方以学行品德兼优享有盛名,即聘请他为柳江书院山长,并亲自榜书题其居曰“敬轩”。这位吴轼先生,果然不负重托,严格教书育人,以至马平县令曾敬熙感慨道:我在此为官三年,未见一个书院学生涉及官司的,实在是吴轼老师教育有方。
另一位曾肄业于其中,后又返为柳江书院讲席的象州籍名人郑小谷,在《忆柳江书院》一诗中,也以道光五年乙酉科在柳江书院就读者一次中举三人为例,盛赞伍长华尊师重教:“南斗占星拜伍乔。”后于民国时期1938年前付印的《柳江县志·官绩》中,亦认为伍长华任右江道,“其时人材最盛,发名成业者不可胜数”。甚至认为“柳州人知为文章自柳侯始,兼通词赋则自伍公始。”
新闻推荐
里雍镇岩冲屯距离市区10多公里。一条蜿蜒的水泥路深入林中,屯里的巷道已全部硬化,延续至各家门口。路上,每隔30米就有垃圾桶。从1997年开始,岩冲屯大规模整治村容村貌,建小洋楼,修通进屯水泥路,群众在庭...
柳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