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福已经陪伴望火塔六个年头。天气好的时候,望火塔可以将数十公里远的森林尽收眼底。望火塔旁设立有卫星观测仪器。望火塔周围建有联通、电信、移动等移动通讯商的通讯基站。远处冒出青烟,经黄家福仔细观察,那是村民在烧荒地,这种陋习是森林防火的最大威胁。上下班全靠摩托车,黄家福从家里到望火塔仅需十几分钟。望火塔里配备的对讲机系统如今已被淘汰。望火塔直径不足三米,每一层的空间都相对狭小。
今报记者卿要林 文/图
望火塔和城市里过去的望火楼一样,用于居高临下观察周边火灾隐患及为抢险救灾指明方向。过去,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望火楼,比如南宁新华街的望火楼,柳州三中路口的望火楼等。柳江县白沙镇三伯岭林场内也有这样一座望火塔。
记者日前在柳江县政府工作人员陪同下,探访了这座位于森林深处制高点的望火塔。汽车沿着林场道路蜿蜒盘旋,不时遇到岔路口,好在有当地人陪同,才不至于迷路。临近目的地时,远远就可以看见望火塔,可汽车一拐弯,望火塔又被密林遮挡,消失在视野里。
一家两代护林人
赶到望火塔时,正值一家通讯公司在望火塔旁边安装通讯基站设备,值守望火塔的护林员黄家福正和安装工人聊相关注意事项。黄家福是三伯岭林场专业“望火护林员”,得知记者来意后,他领着记者沿着望火塔内窄窄的铁扶梯一步一步往上攀爬,还不时叮嘱记者要注意别碰伤头。
望火塔外形呈圆桶形状,直径3米,共分5层,每层层高3米,连塔顶一起塔高约20米。塔内的一楼安置着密密麻麻的通讯设备;二楼则摆放着水桶、油桶等应急装备;三楼是做饭的地方,摆放着锅碗瓢盆;四楼刚好能放下一张床,是黄家福休息的地方;五楼则摆放着一台老旧的通讯电台,如今已经废弃不用。塔顶围着一米多高的护墙,是望火员登顶瞭望的地方,上面还安装了很多天线设备。塔的每一层都有瞭望窗口,方便观察。
据黄家福介绍,望火塔最早是石头基座木头房子,现在的这座望火塔重建于1998年,旁边还依附着电信、移动、联通三家通讯公司的基站,是集森林防火、林业自然资源保护、通讯中转于一身的多功能瞭望哨点。
黄家福成为职业望火护林员,可以说是家传。其父亲黄国钜18岁时(1943年)逃难来到柳江,就在三伯岭林场的前身——民国时期的民生垦殖公司打长工,之后就扎根林场娶妻生子,黄家福是其5个儿子中排行最小的。其父亲45岁退休时(1970年),望火塔护林员的职务由二儿子黄家兴(黄家福二哥)接替;2010年时,黄家福接过二哥的班,成为如今值守望火塔的一名护林员。
孤独的守望
值守望火塔任务简单,肩负的责任却重大。众所周知,森林最怕的是山火,而作为值守望火塔的护林员最不想看到的其实就是火。每年秋冬是火险高发季节,每每周边区域有人烧荒,黄家福就显得特别紧张,他会时刻监控着远处冒出的丝丝青烟。
除此之外,值守望火塔最难熬的就是孤独。望火塔其实离黄家福的家不远,骑着摩托车十几分钟就到了,但值班时不能轻易离岗,茫茫深山守着几平方米的阵地,没有任何娱乐可言,枯燥和孤独可想而知。所以,一旦有人来探访,哪怕是陌生人,黄家福都会热情接待。
高科技伙伴入驻
在望火塔的5楼,摆放着一台硕大的通讯对讲电台,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望火塔和林场场部联系的“高科技”工具。在那个年代,手机尚不普及,对讲机算是“土豪”通讯装备了。不过到了如今,当年的电台早已废弃不用,被方便的手机代替。2013年,当地林业部门在望火塔旁又新安装了一套卫星监控设备,可以和空中的监控卫星配合监控当地的火情。这台卫星监控设备,黄家福找不出哪里有摄像头,也弄不明白其中的科技原理,只能感叹:我也搞不懂,反正只要有火,人家在南宁的监控中心都可以看得见。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里的望火楼正逐渐失去其消防的功能,森林里的望火塔也逐渐被更加精密的卫星监控设备取代,但老一辈护林员吃苦耐劳的精神,却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三伯岭林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在几代望火护林员的呵护下,多次将火险扼杀,迄今为止没有发生过一次破坏性的山林火灾。
新闻推荐
昨日上午,柳州市李宁体育馆内,打羽毛球的老人身形矫健。今报记者张存立摄昨日上午,柳州市李宁体育馆内,老人们在打乒乓球锻炼。今报记者张存立摄今报记者谢永辉每年8月8日是我国的全民健身日。根据去...
柳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