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红光桥底发现流浪人员栖息点。 今报见习记者刘思艺 摄红光桥底下,一个流浪汉盖着单薄的毯子蒙头睡觉。今报记者颜篁 摄
本专题采写:今报见习记者刘思艺 记者毛秋雁 岑琴 许如君 刘凯 石红星 策划:刘凯 统筹:刘思艺
寒潮来袭,空气中弥漫着凛冽的气息,柳州街头冷风瑟瑟,不少市民摊贩甚至烧起火炉、火盆取暖。而在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有一群群沉默的流浪人员不懂得如何求助,只能躲在防风处,蜷缩着忍受寒冷,亟待帮助。
昨日,今报联合柳州市民政局正式发起“寒潮来袭·龙城关爱”行动,邀请社会志愿者加入,共同帮助在街头流浪的人们。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跟随社会志愿者,兵分八路,前往龙城各处的桥底、废旧房、河堤等处,寻找柳州的流浪人员。经过一个下午的巡城,我们将搜寻结果以及网友、柳州市救助管理站提供的信息一起汇总,整理绘制出这份特别的“龙城关爱”地图。
市民可根据地图上流浪人员聚集过夜的地点,就近选择捐献衣物、棉被、饭食等。同时,今日下午,社会志愿者和救助站工作人员也将给他们派送救助物资。
城中半岛
流浪人员多聚集生活
社会志愿者里的80后妈妈小方和90后女生小覃负责寻找城中半岛区域的流浪人员,她们一路步行途经广雅路、滨江西路、柳江路等,在桥底、河堤处发现3处流浪人员聚集点,共近20名流浪人员。
在红光桥北桥底能挡风的角落,共发现了3处流浪人员,其中两人分散居住,有4人聚集居住。记者看到,有的流浪人员将自己严严实实地裹在单薄的被子中,头都不露出来。志愿者要静静观察才发现被子有轻微涌动,这才确定其中有人。
桥底健身器材旁的地上,铺着两张“床”,有较新的两床被子,但比较单薄。一堆杂物边摆有几瓶矿泉水,一辆破旧三轮车上,还睡了个人。睡地上的老杨把头钻出被窝向我们介绍道,他是三江人,没有家人,身体不好,几乎没有劳动能力,2015年3月来到此处。包括他在内,这里共住了4个人,平时也会有好心人给他们送衣物和吃的。当志愿者问他,要外出时穿什么衣服,他掀起枕头说:“我有衣服穿的。”枕头下面,却只是一件薄款的迷彩服。
在滨江西路9栋的车库栅栏下,铺陈着约6堆被子杂物,大半铺位上看上去没人,散落着凉拖,有的铺位虽看不见人,但可看到裹得紧紧的一团被子时不时会动一下。
在柳江大桥北桥底,零散分布着大概5个流浪人员,有人住在楼梯底下的避风处,有人住在二层的楼梯平台上。在楼梯边睡着的一个流浪人员仅有一床薄被子,他探出头来时,一脸迷茫,甚至有些惊恐,嘴巴喃喃动着,却没发出任何声音。看起来似乎不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在这寒冷中也不会主动寻求帮助。
河西区域
暂无收获很不安
河西区域由萤火虫志愿者团队的两名志愿者松哥和“猫姐”负责搜寻,从今报大院出发,记者和志愿者一行,往壶西大桥、双冲大桥方向寻找流浪人员。车子经过壶西大桥桥底的匝道,这里都是车道,旁边也没有开阔地,不适合流浪人员停留。
因为流浪人员都喜欢聚集在桥底,志愿者们想到育才路上也有一座桥,于是拐进行看看。育才路的基隆村桥下不能行车,志愿者步行来到了桥底,这里很开阔,但也没有发现流浪人员。大家估计,这个地方因为风比较大,比较冷,也不会有人到这里留宿。随后,大家继续往前走,又来到双冲桥下,继而又前往龙屯立交桥下,都没有流浪人员。
在柳太路上,志愿者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流浪人员居住的地方,看到柳太路上有过街地下通道也停车下来去确认,直到确定没有流浪人员后才放心离开。
志愿者“猫姐”想起来,在她回家的必经之路上,经常能看到一名扛着大包小包的女子,坐在柳侯公园门口处发呆,一看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说不定,这会儿她就在那里。随后,他们就调转车头,前往柳侯公园。来到柳侯公园门前时,果然发现了“猫姐”所说的流浪女子。只见她坐在柳侯公园门口的斜坡上,身旁是大包小包的塑料袋,她穿着一件破旧不堪的连帽棉衣,头盖着棉帽,手和腿都套在一个麻袋里,不断地瑟瑟发抖,丝毫不理会身边人来人往。
随后,弯塘路和文惠路交叉路口的书报亭旁,志愿者们还发现了一名流浪人员的夜宿沙发。据书报亭老板介绍,这名流浪人员他比较熟悉,已经有80岁了,是柳江县穿山人,经常在红会医院一带乞讨,也常到他这里来看报,久而久之,就在他的书报亭旁安了家。当天,志愿者没有找到这名流浪人员。
河东区域
过街通道下安家
下午2时,向东进发的志愿者队伍最先来到文昌桥,桥西侧的引桥下是个大风口,且几无遮挡,没有看到流浪人员,也没有他们在此露宿的迹象。
在文昌桥东侧的引桥下,志愿者发现了一名正在翻报纸的流浪人员,这里是他的日常活动地点,但是他并不在此过夜。采集了他的相关信息后,志愿者继续向东搜寻。
在文昌路阳光100过街地下通道,志愿者又遇到了一名流浪人员。当时,这名男子正在通道里用音响放着音乐,面前摆着一个装零钱的小篮子。他告诉志愿者,他的小音响平时是到路边的小店充电的,眼下天气转冷,通道里相对暖和,但他还是希望能多条裤子和多套冬衣。
男子说,他还认识几名和他处境差不多的人,有的生活得比他还艰难,如果有御寒物资需要派发,他可以做向导带路。
在男子的指引下,志愿者来到文昌路与东环大道交叉路口的过街通过内,那里面铺着一床铺盖,但却没有人,显然他的主人外出“觅食”去了。
随后,志愿者继续向东、向南搜寻,在文昌路东段、静兰路、西江路、东环大道南段、燎原路、屏山大道、银桐路、柳石路等路段,重点搜寻了天桥、隧道、下穿通道等处,都没有发现流浪人员的踪迹。
柳南区域
常在通道、银行过夜
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寒潮来袭,流浪人员大多会选择桥底、地下通道、24小时银行等可以避风遮雨的地方过夜。
在飞鹅立交桥底,记者看到有不少流浪者堆积的行李,四川籍流浪人员廖先生衣衫单薄,流着鼻涕。他说,他们三名从四川来的流浪人员一直都没有棉衣棉被。而在飞鹅立交桥桥底栖居的十多名流浪人员,也面临着类似的窘境。
据介绍,由于流浪人员居无定所,要找到他们的安身之处已是不易。但要将发放出去的物资留下来,也是个难题。
今年75岁的流浪人员唐阿伯和77岁的刘阿伯就经常选择在柳南派出所附近一银行的ATM机处过夜。
唐阿伯说,他们平时主要在谷埠街一带乞食捡破烂,一直到晚上9时人少时才去休息,尽量避免干扰市民正常的生活秩序,随着天气转冷,他仅有的一床棉被可能不够,也许必须生火取暖了。
唐阿伯说,他长期在流浪,多次接受市民和救助站的帮助。可以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一直居无定所,棉衣棉被发到手上,却无处存放。
“救助站刚发的棉衣,转眼就被当垃圾清走了。”唐阿伯说,为了防止深夜被冻坏,他只能用一个小车拖着他仅有的一床棉被四处乞讨拾荒。
搜寻手记:没有收获时,既欣喜又不安
一天的搜寻下来,志愿者们搜寻了龙城的大街小巷,每一处有可能供流浪人员寄居的地方都不放过,然而,并非第一次搜寻都能有结果。
在没有发现流浪者时,志愿者们既庆幸又不安,庆幸的是流浪人员的数量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不安的是,如果真有流浪者,但又没有发现他们,就不能给他们必要的帮助。
志愿者松哥和“猫姐”表示,因为白天流浪人员可能都会出去找吃的或者活动,只有到晚上才会回到自己的住地,因此他们会在志愿者的微信群里发出公告,让大家在回家的路上,或者是吃饭散步时,留意自己身边是否有流浪人员,做好登记和汇报,届时做好冬衣派送工作。
长期关注流浪人员生活的志愿者告诉记者,这些流浪者选择栖身之所,往往是外人不易发现,又能遮风挡雨的地方,这样才不容易被人驱赶。市民如果能留意到这些角落,并将不要的衣被送给他们,也许能在寒潮中救人一命。
通过一天的搜寻,志愿者们还发现,龙城的流浪人员中很大一部分确实是没有劳动能力的,有的甚至存在精神方面的异常情况,寒潮来袭,他们确实需要社会的关爱。
在搜寻过程中,志愿者也收到一些市民建议:最近几天寒潮来袭,流浪人员大多身体虚弱,缺乏棉衣棉被也许会给流浪人员带来性命之虞。因此,对于这些脏乱的棉衣棉被,可以选择尽量放在流浪人员能够找到的地方,让他们渡过近期的极寒。
新闻推荐
今报记者毛秋雁通讯员何立莉昨日上午,柳州市新农合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系统查询后发现,韦月明的父亲韦志昌及其妻子曾参加过柳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能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从2013年起就未再参合。...
柳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