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师傅与他的亲手塑造的“自己”□记者肖军特约通讯员梁健鹿寨县寨沙镇大邦屯60岁的村民廖邦松可谓是一位民间雕塑家,他用水泥和钢筋,在4天的时间内就塑造出一尊自己的塑像。凡是见过他这个作品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一个字—— —“牛”!廖师傅说,这尊“自己”大概是两年前造的,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两包水泥和两根手指粗的钢筋。他先用钢筋搭好架子,倒入水泥,先倒下半身,再倒上半身,然后是头和手臂。水泥硬化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因此要在这个时间内把全身上下全部雕刻好。从搭架到上油漆,前后需要用4天的时间。
记者细看发现,这尊人像身上的一些零配件非常别出心裁,T恤的扣子是一枚1角钱的硬币,西装扣子则是清凉油盖子,领夹则是指甲钳,所有的这些配件,都来自日常生活用品。
“比比看,像不像?”廖师傅靠近塑像让记者比较比较。
呵,那身型、面部神态以及嘴、鼻,相像程度至少七八成。“就是耳部有点缺陷,一 大一小,是因为时间来不及的缘故。”顺着廖师傅的手指方向看过去,塑像两只耳朵果然有差别。
简直太像了!记者不禁发出感叹。然而,廖师傅接下来的一句话,更让人不可想像,“当时我可是拿着镜子对着自己雕刻的!”廖师傅说这塑像就更像20年前的自己,那时自己也有一套类似的西服,只是颜色不同而已。
您这手艺是从哪里学来的呢?记者问。廖师傅说,这不过是自己的爱好而已,而且是在25岁以后的事,当初只是随心所欲的画画,从来没有专业学过。可能是有天赋吧,画出来的画,别人都说“很像”,特别是人物画像,评价更高。
后来他曾看过人家用石膏做雕塑和用石头做雕刻,但他一直没有想过要试试。一直到了2008年,由于父亲过世,儿子又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他心很烦,平时自己没什么爱好,于是就突发奇想塑个“自己”以排遣心中的烦闷。
当初,廖师傅也没想到,自己这个“处女作”会如此栩栩如生。
“有这样的手艺,不愁找不到谋生的路子,况且这是你的爱好?”记者建议廖师傅带着这门手艺大胆走出去,说不定可以改善目前的生活窘境。
“我老了,儿子也不能没有我,虽然他精神上有疾病,时不时会与我大动干戈,但我还是不能丢下他。”廖师傅为了儿子,宁愿选择在家务农,与儿子相依为命。原来,这个“蜗居”在村屯中的“能人”,还是一个朴实 、慈爱的父亲。
新闻推荐
“七星伴月”照天地南北“双城”说古今 —— 鹿寨县平山镇平山社区石豆屯
有人说,仙人山东北面的“石豆石”像阿诗玛,更多人联想起“刘三姐”。西北面古石豆屯的古宅老巷子与松鼠山一样,七星”座座有溶洞小朋友,手牵手,石板桥上走仙人山上的“南天门”鸭趣□记者唐元贵/文张...
鹿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鹿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