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和他钟爱的二胡□记者潘贵华陈跃文在鹿寨县四排乡,有这样一位农民,每天起早卖米粉,虽然钱没赚到多少,却舍得花费1.万元,买一把二胡。有人称赞这位舍得花钱的农民是“二胡高手”。
朋友教他拉二胡
“二胡高手”名叫张艺,38岁,是个地道的农民。见到他,
是在他家里。
张艺个头较高,肤色较黑,从外表很难看出是一个拉二胡的高手。受痛风折磨,他从卧室出来,走一步都很艰难。
“这几天痛风,手脚关节都肿了,好难受。”张艺家在四排乡老街,一幢二层私房。痛风令他几天都无法出门,也耽误了练二胡。
张艺话语不多,说话慢条斯理,感觉有点木讷。5岁时,他就进了乡艺校学彩调,扮小生。他虽然喜欢二胡,感觉二胡演奏出的声音悦耳动听,但并没有从小学起,而是先从识简谱开始。
一边说,张艺一边从桌子上拿起一个长盒子。打开盒盖,里面是一把二胡。他艰难地拉了几下,苦笑说,手痛,拉起来没有感觉。
“学习二胡,和一个朋友有关。”张艺说,20岁的时候,
这个朋友建议他学二胡。朋友是四排乡人,在来宾市做事,是一个拉二胡的高手,在柳州和来宾的二胡发烧友中,名气很大。就这样,他开始接触二胡,朋友则免费教他。
他玩二胡舍得花钱
“最早用的二胡,还是乡文化站的,才几百元一把。”张艺说,真正拥有自己的二胡,还是到了2002年。当时,他的第一把二胡花了1800元。
在买第一把二胡前,他在广东开了5年米粉店。2002年,他回乡建房时,朋友告诉他,学二胡最好有自己的二胡。买了这把二胡后,他每天一有时间就拉几个小时,朋友从来宾回乡,就给他指点指点。
“二胡是越用越升值。”张艺说,第一把二胡用了两年,被乡文艺队的一个熟人看中了。
张艺也想换一把更好的二胡,就把这把二胡“割爱”了。
2004年,张艺花费5000元,买了第二把二胡。两年后,这把二胡又被人看中。“自己的二胡,用久了有感情。”张艺说,熟人也是二胡发烧友,开口要,不给,又不好意思。对方提出多给1千元,再不转让, 有点不好意思了。
“最高档的二胡是用红檀木做的,很难买到。”张艺抚摸着手中的仿檀二胡说,2006年,他有了第三把二胡。这把二胡是从一个老艺人那里定做的,花费1.2万元。
下一把二胡,打算什么时候换?记者笑着问。
“这把二胡已经用了近5年,非常顺手,我是再也不会放手了!”张艺抚摸着二胡,轻声说,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的主人。这把二胡保护得很好,颜色一点都没有变。
玩二胡找到了生活乐趣
四排乡业余文化生活非常活跃,乡业余文艺队中不少是生意人。这些业余演员无论排练还是演出,都会放下生意,全身心投入。
记者问张艺,玩二胡耽误做生意吗?“我是一个农民,平时在街上卖粉,玩二胡纯粹是爱好而已。”张艺说,以前,他除了白天卖米粉,晚上还卖夜宵。后来,经常参加乡文艺队排练演出,就不卖夜宵了。虽然少赚了些钱,但得到了快乐, 还是值得的。
张艺的弟弟告诉记者,哥哥练二胡很刻苦。晚上,一家人在楼下吃饭,他总是很快吃完,然后独自上楼拉二胡。
乡业余文艺队的队友夸赞张艺是二胡高手,在鹿寨算一块牌子。听到这样的评价,张艺只是笑笑,予以否认,表示自己“可能算前几名吧”。
“我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二胡上。”张艺说,他既不打牌,也不玩麻将。每天,他会挤出时间,练两三个小时二胡。
“打牌有打牌的乐趣,拉二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爱好。”采访中,记者见他不断用左手柔右手虎口。他说,拉二胡靠的是“三分指,七分弓”,痛风这么久,弓力下降,柔虎口,既可以练习二胡的柔指,又可以保持一定的弓力。
新闻推荐
嫌己名字土迁怒爷与爹 民警为其恢复原名,耿耿于怀的少年终于开心地笑了
□通讯员韦崇结周捍家梁丽珍因嫌自己的名字“土气”,鹿寨县一少年郁闷不已:同学朋友经常拿他的名字开玩笑,对其怀有好感的女孩与他“拜拜”,少年为此与家人闹得不可开交。民警得知这一情况后热心帮忙...
鹿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鹿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