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治安防盗,柳州曾实施过一项群防群治的举措:夜间巡逻。
那时,我家住在延安新村,那是一排排整齐的宿舍,每排宿舍10户,东区和中区相连约有600多户,西区隔着一个厂区。夜间巡逻时,一排房子10户每家出一人,分成两组为上半夜和下半夜巡逻。我十五六岁时也参加过夜间巡逻,到了巡逻的时间,互相招呼一下,大家就出来了,5人一组带上手电筒、口哨和红袖标,巡逻的范围就是东区和中区,各处都走走看看,不敢掉以轻心。在完成巡逻任务后,把巡逻用的手电筒、口哨和红袖标交给下一班使用。就这样轮流下去,周而复始地进行夜间义务巡逻。
当时城市街道的治安状况较好。在炎热的 夏天,到了晚上大家在门口乘凉、聊天,有人在门口铺席子、用艾熏蚊子睡觉,家门大打开,极少发生偷盗现象。分析起来,一是物质贫乏,家里没有多少值钱的东西。二是社会风气使然,人们崇尚邻里互助视偷盗为可耻的事。三是有了夜间巡逻队,对于当时的治安防盗起了一定的作用。
说到防火检查,则是每家负责检查一天,范围是邻近的四排房子40户人家。到了做晚饭的时候,轮到的那家出一人手持小红旗,一家一家地去检查,柴草要放好,烧火要注意安全,水缸要挑满水,给邻居提个醒。检查完毕就把小红旗交给另一家,轮流下去。我也参加过防火检查,进门喊声阿公阿婆,阿叔阿婶,邻里关系很融洽。
那时,爱国卫生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柳州曾实行过一项定期检查卫生的办法。检查时,居委会组织人员来到每家每户,看看门窗、室内外是否干净整洁,检查后在门上贴上清洁户、基本清洁户或者不清洁户的红、兰、白字条,以督促居民搞好环境卫生。可见,当时搞卫生这事马虎不得。
我上小学时,每逢过节,学校少先队组织我们到军、烈属家里帮助搞清洁卫生,抹门窗、扫地等,大家干得很起劲。
居委会下属是各个组,以组为单位,每过一些日子就集体搞一次室外环境卫生。大扫除那天,由组长牵头,一家出一人,打扫路面,进行水沟清淤、冲洗。那时没有白色污染,清理的垃圾用来作田间肥料。劳动中邻里间都很配合、协调,还增进了友谊。
新闻推荐
...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