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以前有个笑话:在上衣口袋插着一支笔的人是学生、干部,插两支笔的是工程师,插三杆以上笔的人,不是假充有知识的文盲,就是修笔的人。从笑话中可以看出:笔曾是人们地位身份的象征。
由于钢笔(又称自来水笔)在旧时
是比较贵重的商品,所以自它在上个世纪初问世以来,就由此派生出了个修理它的行业。
水笔眼镜社
陈老伯就是有名的修笔工匠,还进了专门为此行业办的“水笔眼镜社”工作。成立这个单位时,主管部门有过分歧:一种讲,既然讲是水笔,就属工艺字画类用品,应编入工艺美术厂。一种讲,眼镜属玻璃制品,纳入镜画社比较合适—— —一位南下的领导讲:大凡会用笔的人眼睛可能都不太好,不如把读书人的笔和眼镜结合在一处修理,更方便百姓。于是,水笔眼镜社就这样成立了,这个单位在五角星下坡的百货大楼旁。
陈老伯是广东人,抗战结束后,带着在家乡学会的这门手艺,来柳谋生。当年他的摊位就在河南大码头上,行头只有一个可两面对开的木箱—— — 打开时当货架、装工具的箱子,合上时又可以做板凳用。对现在的人来讲,钢笔算不上什么名贵的物品,但以前它多是有钱有身份的人才拥有,所以,专门以修理钢笔来养家糊口不成问题。
修笔老工匠
陈老伯修理钢笔的技术很高:笔一拿上他的手,便心中有数。如果笔尖有问题书写不畅,他用右拇指一摸,就知道笔尖损坏程度,是修还是换?修好的笔他先在手背上前后左右试,觉得一点也不划手后,就蘸上墨水在纸上分别作正反写倒着划。书写都流畅后,这杆笔就算修好了。
“人们总讲笔尖,其实笔尖不是尖的:你仔细看,它的尖像一滴水珠挂在那凯,这在美国产的派克金笔上最为明显。”陈老伯还说,派克笔在全世界畅销的原因是:日本投降时,美国政府的代表用这个牌的钢笔签下受降书。当然它的质量也非常好,据他讲:当年一支大号派克金笔,其价格几乎和一块手表价格相等咧。
钢笔的兴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扫盲运动的进行,各种笔的用品剧增,国产的金星、英雄、永生等品牌钢笔,纷纷加大生产,满足人们学习的需要。修理笔的行业也在这个鼎盛时期,由个体归纳成一个建制单位来为市民服务。陈老伯讲,钢笔市场受到冲击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一种叫“原子笔”(圆珠笔)的油
性笔的出现,曾一度取代钢笔。二是七十年代末,一种产自日本的一次性水性宝珠笔问世,它以书写流畅价廉物美,迅速占领钢笔市场份额。
如今品种繁多门类齐全的笔,更是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人们也不再因为钢笔有问题而拿去修理了。
钢笔在人们日常的使用中逐渐减少,修笔的工匠们纷纷改行,以至于渐渐没落消失了。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