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陈康统筹柳冰
【中考重点知识】
一、考点透视《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文
学作品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柳州市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
试说明语文》进一步明确: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观点、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现代文阅读材料全部来自课外的语言材料。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评价作品中的形象,初步赏析作品中优美、精彩的语言。鼓励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体验。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文学作品阅读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求较高,题目设计均有一定难度,也是语文成绩最容易拉开档次的部分。综观近几年特别是2010年中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内容和形式,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内容,整体感知
主要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学作品的能力,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题。主要有概括文章所叙事件、概括心理感情变化的过程、概述事件发展过程等内容。
1.概括中心或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情节脉络,概括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感情,归纳出文章的主旨。
2.概括故事情节。如:用一句话(或
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人物的心理感情变化过程。
如: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二)品味赏析
主要考点有词语品味、句子品析、文段品读等。
1.品味语言。品味语言主要是分析字、词、句的含义并说出作用等。常见的考查形式有: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判断加点词语能否删除或换用,并说出原因;结合修辞方法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等。围绕这些考点常设的题型有:加点的词语,能否用其他词语代替?请说出理由”,说出下面加点词
语在句子(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分析这段文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及表达作用”。
2.赏析写法。对散文、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评价和赏析,常涉及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布局谋篇等方面。
(三)评价感悟
文学作品的阅读,突出强调审美体验,设身处地、用感情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答题的过程也是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熏陶的过程。
1.评价人物形象。对人物进行评价的常见题型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出人物塑造的方法;评价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优劣。如近年来常出现的题目:“本文中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说出理由。”2.谈阅读感受。根据作品联系生活思考感悟、谈谈获得的启示。一般指定某个人物形象、作品的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如:请谈谈你从这则故事中获得的启示”,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观点,请谈一谈”,通过阅读本文,你一定会感受到……结合你的经历,谈谈感受”,读了本文,你想对文中的他说些什么”等。
二、题型点击
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题型以主观 题为主,绝大多为问答题,填空题和选择题较少出现。赋分一般在15左右。具体题型:1.内容概括:概述主要内容或情节、事件等2.主旨理解: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3.思路分析:分析线索、感情变化、情节发展等4.人物分析: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点5.语言品味:赏析指定词语或自选词句6.技法赏析:赏析写作方法或艺术特色7.句段理解:句段含义的作用分析8.想象创新:补写题目、开头、结尾、心理活动、特殊情景等9.评价感悟:评价文本中的人和事,谈感悟启示
三、攻玉之法(一)内容概述:整体感知课文或
语段,准确、全面、简明地概述文段主要内容或情节、事件。
通过分析文章“要素”归纳概括:
记叙文(包括小说),一般要交代清楚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常称“六要素”;把它们分别找出来,
连缀成句就是答案。例如概括《桃花源
记》的主要内容,就要先找出“六要素”:时间—— — 东晋,地点—— — 武陵,人物—— — 渔人等,原因—— — 渔人误入桃花源,经过—— — 渔人在桃花源见闻和做客及辞去经历,结果—— — 渔人再次探访桃花源未果。然后连缀成句:文章主要写东晋时期,一武陵渔人误入与世隔绝的
桃花源,并在源中做客(受到款待),告
辞后再次寻找却“未果”的事情。答案具体、准确、简明。
注意:有些要素可以视情况而省略,必要时可添加词语使表达更加通
顺。基本格式:本文主要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等)。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有以下三种:1.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2.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3.联合法
(摘拼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重要意思,就要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再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二)主旨理解:领悟内容,把握、
概括文章思想感情。
1.从分析标题入手。2.从分析材料入手。3.从分析首段入手。4.从分析篇末入手。5.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6.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基本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 )……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谢。(文章所写主要人、
事、物+作用、意义+写作目、意图)
(三)思路分析:分析线索、感情变
化、情节发展等。
1.分析线索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
人,借物抒情),再仔细阅读全文内容,是不难找出全文的线索的。
②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文章直接揭示线索,如《背影》等。
③有时候文章采用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
示线索。如《背影》一文,背影”在文中
反复出现了四次。
④有时候,则用议论抒情来显示线索。如《白杨礼赞》一文。
2.感情变化①理清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或阶段;②寻找“变化过程和阶段”中“显示”或“暗示”体会整体气氛)感情的词句;③抽取关键词语概括。
1.节发展①理清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或阶段,分出层次;②抽取关键词句,按要求概括。
(四)人物分析:分析人物性格特
点。
1.从对人物的直接(正面)描写入
手。通过直接人物的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分
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故乡》中的杨
二嫂。作者就是通过她“圆规式”的外形与“我”印象中的“豆腐西施”比对,通过她对“我”先虚作吹捧,继而尖刻嘲讽,对闰土鄙薄不屑、恶语中伤,通过她顺手牵羊、贪小便宜等一系列表现,画出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自私、尖刻、泼辣的小市民妇女形象,令人如见其形、闻其声、知其心。
2.侧面描写入手。通过分析文中对其他人物言行等等的描写,分析出人
物特点。如《口技》。
3.细节描写入手。《最后一课》在
记叙韩麦尔先生上习字课时,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如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
4.分析环境描写入手。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五)语言品味:赏析指定词句或
自选词句1.词①结合语境分析该词与主题或描述对象(人物、景物、事理等)之间的关
系;②分析该词是否体现语言的准确性、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揭示该词
的好处)。
基本格式:……词表现了(揭示
了、突出了)……,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2.赏句:赏析指定句或自选句,多
从方法(手法)、内容和效果(表意效果
和语言效果)方面赏析。
一般从以下角度赏析:①句式特点:排比句、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骈句等的作用和效果。基
本格式:句式+突出(强调)内容+好处。
②修辞效果: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基本格式:修辞手法+内容+
效果(表意效果和语言效果)。
比喻:是被描写的人、物、理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使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性(点)。答题格式: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排比:增强语势、加强语气、突出语意,有一气呵成之感,增强感染力。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突出语意,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使行文富于变化。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突出……语意,加强语气、语势,表达强烈感情,增强感染力。
反复: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情,增加表达的层次感和韵律感。
夸张: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偶:把……的语意表达得更完
整、透彻,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节奏)和感染力。答题格式:方法(手法)+内容+效果(表意效果和语言效果)。
③衔接照应:位置不同,作用各异。(参见下文“题型六”中的内容)④表达方式:描写句、议论句和抒情句。基本格式:表达方式+表象的事物特点或观点或情感或与所写的对象的关系。
⑤特色词语:找出特色词语(连续
性动词等),揭示其与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或作用,说明好处。基本格式:……
表现了(刻画了……),准确或生动或形
象或富有情趣……。
⑥描写方法:从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方法入手,揭示“方法”与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或作用,说明好处。基本格
式:此句运用……描写,表现了(刻画
了)……,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
(六)句段作用:特定句子、语段在
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
根据句段所在位置(语境)分析。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
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
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
应开头。
(七 )句段含义:根据语境理解句
段,包括文章题目的含义。
修辞句:如运用了比喻、对比、借代等修辞,就根据语境找出“本体”,揭示出形象的含义即可。
抒情句:联系全文情感,结合语境,分析出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出句子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题目含义:根据全文内容和主旨,由表及里,分析出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八)写作手法赏析:根据语境分
析写作手法的作用或好处。
1.小中见大:通过平凡小事(物件)
揭示深刻主题。赏析格式:本文从人们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的
深刻道理(或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
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2.对比:把几种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的不同方面作比较,力显差异,突出特点。赏析格式:本文把……和……巧妙对比,突出……事物特点或人物精神品质,从而鲜明地表现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象征: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情理,形象、含蓄,耐品味。赏析格式: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表现了……,含蓄,耐人品味。
4.抑扬:抑”就是降低、抑制、贬低等,扬”就是抬高、扬起、褒奖、赞美等,使情节曲折而富于变化。赏析格式:本文运功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5.衬托: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关系,以一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赏析格式:本文用……衬托……,使……对事物的特点更突出、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6.铺垫:前文为下文作准备、暗示等,后文照应前文,以前呼后应,结构严谨。赏析格式:本文先写……,为下文的……做铺垫,前后照应。
7.托物言志:借助具体的事物阐述道理,抒发情感。赏析格式:本文借对……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
精神品质)。
8.悬念:俗称“卖关子”,现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留待后文解答,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赏析格式:本文先写……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到后文的……再解释,这样层层设疑,扣人心弦,引起阅读的兴趣。
(九) 想象创新:根据文意或语
境,补写题目、开头、结尾、心理活动等。
1.补写心理活动:①分析出人物性格特点;②必须从文本中的人物自身的角度,结合语境合理想像,符合人物性格特点;③用描述性语言描写,不能“介绍”说明“概述”;④从文中文物角度,用第一人称表述(描写)。
(十) 评价感悟:根据自己对文
意或主旨的理解,结合积累的人生经验和道理,对文中人物、情感、道理、语言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谈自己的认识、体会、生活、启示等。
1.观点应从原文引出或出自原文,评价要联系实际表明态度、说明理由,言之有理、有据,避免脱离原文空谈。
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联系文本观点,联系实际谈理解。
基本格式:读了此文,,我从中
明白了(学习到、感受到)……。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四、典型例题年年依旧的菜园(迟子建)①外祖母家有一片很大很大的菜园。春天一到,最先种上的是菠菜、生菜和白菜,之后种香菜、水萝卜和土豆,再之后种那些爬蔓的植物:豆角、倭瓜、黄瓜等。当然,如果弄到茄子秧、柿子秧、辣椒秧,它们也一定会被恰到好处地栽种在园子里,那时候菜园中的蔬菜品种可就丰富多了。
②外祖母对外祖父说:“你去给园子锄锄草。”我便跟着外祖父到园子中锄草。
③外祖父对外祖母说:“你去园子里给我弄点葱来蘸酱。”我便跟着外祖母到园子中拔葱。
④我常常在帮助外祖父锄草的时候将苗也锄了下来,我也往往在帮外祖母拔葱的时候将葱根断在土里。我总是帮倒忙,但外祖父和外祖母从不责备我,我是太爱菜园了。
⑤菜园中不总种菜,也种花。花种在边边角角的地方。有步步高、胭粉豆、大烟花、地瓜花、爬山虎,当然种得最多的要数扫帚梅了。只要花一开,蜜蜂和蝴蝶就来了。绿油油的菜地衬托着紫白红黄的花朵,看上去美极了。
⑥待到月亮升起的时候,菜园完全是另外的景致了。分不清哪里是花,哪里是菜,只是见月光像泉水一样倾泻下来,把那些开花的不开花的植物全都镀上一层银光。这时候蜜蜂和蝴蝶都不见了,只是听得见水边青蛙的叫声,像是在歌颂月夜下菜园的美景。
⑦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是农民。外祖父摆弄那些农具的时候我便也跟着摆弄,外祖母给地施肥时我便也跟着施肥。
⑧外祖父说:“别小看我这片菜园和自留地,它可以养活城里的几十条人命哪。”我便知道城里其实是个很贫乏的地方。
⑨外祖母告诉我,我生活的地方就是农村,我便知道农村是广大的,我也知道那些菜地和麦田都是农民的命根子。我跟着他们学会了打垄、锄草、间苗、施肥和收割。
⑩当我的双手远离那些农具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用手拿起笔回忆那些让人感到朴实和亲切的消逝了的日子。
回忆那菜园,菜园里的蚂蚱和蜻蜓;回忆麦田,丰收后有稻草人屹立在麦田里的情景。我便觉得那田野的风又微微吹来,我的心头不再是一潭死水,我生命的血液又会畅快地在体内涌流起
来。 (下转35版)
新闻推荐
...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