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脸戴面具,手中持钹(一种
打击乐器)的妙龄女子在舞台中间相互追逐,似在嬉戏,又似潜伏,手中的钹时而发出铿锵激昂的声音,时而又像在低吟浅语,就像远古时期巴山蜀水间的巫术,既神秘又“抓人”。这
是北京箭丽打击乐团的经典节目《戏》
的演出实景,乐团成员们对另类空间的生动诠释,也瞬间“击”活了台下
的观众。像《戏》这样既悦耳动听又
兼具了视觉观赏性的节目,在箭丽打击乐团的演出单上,几乎满目皆是。
在本月16日(下周一)的“华韵
上城之夜·击扬青春之旅”中外名曲音乐会中,除欣赏箭丽打击乐团的经典演出曲目外,柳州的观众们还将观赏用“打击乐器”来演绎的外国经典乐曲。
—— —《香槟波尔卡》波尔卡(Polka是一种捷克民间
舞蹈,起源于波希米亚的一种快速适中的二拍子舞曲。这种舞蹈的舞曲也称作波尔卡。“波尔卡”是从波希米亚语中的“半”演化而来的。“波尔卡”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捷克,是一种流传于捷克民间的 、活泼的舞蹈—— —舞者们通常是面对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着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开握住女伴的右手,以这种姿势,成对地沿着舞厅周围逆时针方向旋转行进。常见的“波尔卡”舞步有以下两种,一是单足弹跳步,可前进 、后退或旋转;另一种是脚跟 、脚尖轮流击地的动作。因此,“波尔卡”舞曲往往是轻快活泼的,其中最有名的,
当属约翰·施特劳斯的《香槟波尔卡》。
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著名的 作曲家 、指挥家 、小提琴家,他出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与父亲同名。
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120余首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
风靡全欧洲。另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安娜波尔卡》《香槟波尔
卡》等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和其他舞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使约翰·施特劳斯所作的音乐作品深受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们的喜爱,长演不衰。
—— —《致爱丽丝》《致爱丽丝》(又名《献给爱丽
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
1808-1810年间,年近不惑的贝多芬,开始教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弹琴,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 、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
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
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
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致特蕾莎》的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
了。
基于一个淳朴而亲切的印象,这支曲子把特蕾莎温柔 、美丽的形象作了生动的描绘。后半段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贝多芬一生没有结婚,但是,这名伟大的音乐家始终渴望着一
位理想的伴侣,这也使《致爱丽丝》
一曲更显温馨和多情。这样一个浪漫的故事,经过打击乐器的演绎,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风情?下周一,去艺术中心大剧院听一听吧。
(赖少梅)
新闻推荐
*“看房直通车”明日开往华展·华园*4套指标房等你来“秒”*活动全程免费*还有机会赢取大奖 明天,去华展·华园“秒房”吧
待秒户型:24-2-10-2待秒户型:22-2-4-1...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