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专家认为,扁担的发明和中国远古农耕文明的发展有关,而欧美和非洲等国人罕有用扁担,是由于他们起初为游牧文明的原因。这推断确有道理,我国古人于农作物收获后,放在编制的竹子或藤筐中,用木质或竹制的扁担挑起,可进行远距离运输。民间也流传不少与扁担有关的俗语,如:八十岁公公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扁担挑灯笼——两头明;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扁担无钩两头滑;扁担挑柴火心(薪)挂两头等。
→2.上世纪60年代以前,柳州百姓大众特别是劳动人家,没有哪家不备有扁担的,农村的不用说了,上山打柴,下地做活路,哪样也少不了扁担。城市的人家到柳江挑水回来饮用,担煤球回来烧,也少不了一根扁担、两只水桶或畚箕。至于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首先接触的劳动工具恐怕也就是扁担和锄头了。
→3.进入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包括柳州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户购置了小四轮拖拉机,有的还在屋旁打起水井,或者已经有了自来水,农村逐渐无人肩上担着扁担去老远挑水了。城市也是这样,烧起了煤气,各家的扁担及与之配套的水桶、畚箕等成了多余的 工具。所以,如今扁担在城市家庭中可以说百家无存了。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