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堆求职女性中,前来参加双选会的中年男子喻龙轩(左)和玉家鲜(右)显得特别“醒目”。
今报记者石红星 文/图
6月18日上午,柳州市民政局首次主办的养老护理员双选会在窑埠古镇开场。全市16家持证养老机构均到场招聘护理员,100多名有意从事这职业且经过前期培训的求职者进场找工作。
记者现场采访发现,随着社会进入老年化,柳州养老护理市场需要仍然存在较大缺口;而这个以往经常被人“嫌弃”的职业,在柳州也出现了一些可喜变化。
养老护理渐受欢迎
记者从求职人员在各养老机构招聘台前登记的求职表上看到,当天入场招聘的,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并且多是“60”后和“70”后,只有几名中年男子和几名“80”后女子。文化水平一栏,填写的大多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不过,也有一些高中和中专学历的求职者,其中甚至还有一名护理专业毕业的女大专生。
“我也在医院做过五六年护士,知道护理员工作确实比较脏比较累,但我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不好。”这名姓吴的女士告诉记者,喜欢尝试新东西的她,十年前从贵州黔南医专护理专业毕业后,做过护士等多种工作,此次应聘养老院护理员,主要是为了尝试不同工作,积累多方面经验,“毕竟人生不可能只做一份工作,那样太单调。”吴说,掌握护理技术和知识后,以后还可以护理父母。
混在清一色的女性中求职,结伴而来的玉家鲜和喻龙轩非常“醒目”,因为他们是男性。40多岁的喻龙轩介绍,之前他曾在厂里当过工人,因为年纪渐长,“没有年轻人抢手”,所以打算找份护理工来做。去年以来,他一直在一家养老院当护理员,今天来参加招聘会,是想看看是否有条件更好的养老院。他坦承现在所在的养老院虽然工作不累,每天8小时,但是待遇不算高。
喻说,护理老人确实比较脏,有时碰到老人便秘,护理员得用开塞露甚至用手把大便掏出来。刚做这份工的头几天,他饭都吃不下,后来做惯了,对这些事也“免疫”了。喻从未觉得工作低人一等,“这钱我们挣得心安理得”。
从业者结构待优化
“养老护理员的流动性比较大。”鱼峰区临江敬老院院长黄春明介绍,他们敬老院有30多名护理员,他招的80%以上都是周边县份的农村妇女,年纪多在35岁至55岁。之所以喜欢招聘农村妇女,是因为她们比较能吃苦,不怕脏累,只要工资有一定竞争力,她们就愿意做。
而市区求职者不太愿意做护理员,大部分人觉得养老护理员是“侍候人”的工作,不但脏累还易受气。另有一些人则在做了一段时间,积累一定经验后,就跳槽到医院做护理员。
对于护理员的流动性问题,航星敬老院院长杨军林认为多数是因为不少年轻人没能“熬住”,曾有护理专业毕业的年轻人到他们敬老院试工,没做几天就跑了。他觉得一方面是年轻人对护理工作认识有误区,另一方面是年轻人没有太多负担,择业选择余地更大。相反,他们招的四五十岁的女护理员,基本都能坚持。
黄春明告诉记者,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文化水平呈增高趋势,这对护理员的文化水平也提出更高要求。黄说,他们敬老院的不少老人都是退休干部,有的喜欢看报,有的喜欢文艺等等。因此,除了日常生活护理,老人对精神生活的护理需求也越来越高。现实的情况却是,不少护理员文化水平仍然偏低。这种新的供需结构性失衡,或许只有通过引导更多大中专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进入才能破解。
推出多种养老模式
记者从柳州市民政局了解到,该市目前共有16家持证养老机构,目前入住老人有2000多人,护理员约500人。
同时,柳州市(含六县)60岁以上的老人有近60万人(市区有近20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约有43万,80岁以上的老人约有7万多。“仅从数据看,养老需求就存在缺口。”该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如是表示。
柳州市老龄委副主任徐利波则介绍,相较四年前,柳州市护理员队伍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每年通过对各养老机构新招的护理员进行轮训,目前柳州各养老机构的护理员持证上岗率保守估计至少有80%,“这个行业从业人员有这么高的持证率,其他省市都不多见。”
而对于养老供需的失衡,柳州也在开展探索。除了鼓励更多大中专以上的毕业生加入这个队伍,要求城区各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并新建21个日间照料中心外,今年民政部门还将从深圳引进一家旨在为老人居家养老提供专业“上门个性化服务”的大型养老机构。通过推出不同养老模式,破解养老供需矛盾。
新闻推荐
炎炎夏日,很多人贪恋空调的清凉,殊不知,空调吹久了,温度调得太低,易患上“空调病”。据医生介绍,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空调病”和中暑一样,成为夏季常见病,尤其是体质偏弱者,吹空调...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