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图书馆通过缩微拍摄技术保存的上世纪80年代的《柳州日报》。 今报记者龚文颖 摄广西图书馆通过缩微拍摄技术保存的上世纪80年代的《柳州日报》。 今报记者龚文颖 摄
今报南宁讯(记者龚文颖)它的大小跟普通胶卷差不多,每帧胶片却能浓缩一整页报纸;它的使用寿命最长能有500年,使珍贵文献得以长期保存。10月9-15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承办的“传承文明 服务社会——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成果展”在广西图书馆开展,展示方寸之间凝结的智慧和精华。
文献缩微,也就是用胶片给文献“拍照”。这原本是一项“古董技术”,看似落伍,但与光盘、硬盘等存储介质相比,胶片稳定性更好、安全性更强,目前仍然是国内外公认的珍贵文献长期保存的最重要手段——胶片的寿命少则近百年,多则500年。1985年,这项工作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中也包括广西图书馆。为何要给文献拍照?为了保护和抢救各类珍贵文献。“例如,报纸是最难保存的文献之一”,广西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蓝凌云告诉记者,很多抗战期间的报纸原件留存至今,已经发黄、变脆或虫蛀,无法翻阅。
在上世纪80年代,广西图书馆先后将馆藏的部分古籍、民国文献送到外省进行缩微复制,抢救了一大批珍贵文献。一些民国时期的期刊、报纸原本的馆藏不完整,通过与国内其他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广西也拿到了胶片“替身”。1998年,广西图书馆购置了缩微拍摄、冲洗设备,自主开展文献缩微整理工作。
怎样给文献“拍照”?这里头的讲究可多了——第一步,专家先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补缺;第二步,使用专业相机,一张胶片拍摄一页文献,曝光、色调等都有严格数值;第三步,冲晒缩微胶片并检查母片质量,不合格的要重新拍摄;第四步,拷贝胶片,把母片送到恒温恒湿的库房中保存。每一本文献,都要经过这一系列繁琐的流程,才能让“替身”出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这些“胶片书”,要靠一台仪器:缩微胶片阅读机。它有点像老式幻灯片放映机,需要手控卷动胶片“翻页”,再通过放大或缩小按键,在屏幕上阅读。
目前,广西图书馆收藏有古籍11万多册,其中善本5000多册400余种,包括了大量明清时代的文人著述等,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记者了解到,在该馆已经缩微拍摄抢救的珍贵文献中,有80%以上的原件破损老化,不能再提供普通的阅览服务。
新闻推荐
10月9日下午,一名男子骑着脚踏三轮车,载着近4米宽的钢架,摇摇晃晃地行进在柳州市三中路中段的人行道上。钢架几乎占满了路面,行人要么被“挤”到,要么避让走到车行道上。市民们纷纷指责该男子的“霸...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