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高端仪器在制作假肢。工作人员在用锤子敲打坚硬的填充物。做假肢也是个体力活。工作人员在借助红外线设备调整各个部件之间的相对角度。工作人员在制作假肢。他身后排着一排制作好的假肢。为了让患者尽快穿上假肢,他们周末都要上班。医生在交代一名患者回家先练习臂力,练习单腿站立,再来装上假肢。肖元熙正在为患者取型。需要借助卡尺、皮尺、特制剪刀、石膏绷带等相关器材。使用水融铅笔标记出多处位置,包括肌腱、胫骨、腓骨等。刚装上假肢的患者在对着镜子练习站立。医生在观察练习行走的患者。初次用假肢,患者还没有适应。脱下来后,他们感觉腿有点胀痛。
今报记者赵本高/文 记者颜篁/图
预计再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康复训练,肖丁枪就可以离开柳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赶回融水老家了。来的时候,他随身携带着一副拐杖,离开的时候,他就不再需要它们了:安装上康复中心为他量身订制的假肢后,他将可以如正常人一般行走。
即将过去的2015年,柳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辅具部承担了多个救助贫困截肢患者项目,共帮助200多名像肖丁枪这样的残疾人士告别了拐杖或轮椅。
一支支假肢是如何出炉的,工作人员在其中又倾注了哪些心血?近日,记者走近康复中心的假肢制作师,了解假肢制作的全过程。
详细记录十多项数据
取型
患者的高矮胖瘦不尽相同,截肢的位置亦差异甚大。因此,假肢制作的第一步就需要在患者的截肢处取型,这也是后续所有工作的基础。
记者前往采访之时,辅具部副主任肖元熙正在为一名患者取型。这名患者因为今年8月份的一次事故,左腿小腿不幸被截肢。
肖元熙蹲在地上,身旁摆放着卡尺、皮尺、特制剪刀、石膏绷带等相关器材。
肖元熙在患者的膝盖周边“拿捏”了一阵,按住一处告诉记者:“这里就是髌韧带,也是整支假肢受力的地方,取型首先得找准这个支点。”
随后,肖元熙用卡尺和皮尺测量了该处的宽度及周长,结果分别为6.5、28.1,单位是厘米。肖元熙告诉记者,他们测量的结果都要精确到毫米,越精确越好,这样制作出来的产品既最贴合患者的肌肤,又不会让人感觉太紧,行走起来才最为舒心。
除了找准髌韧带,肖元熙还使用水融铅笔标记出了其他多处位置,包括肌腱、胫骨、腓骨等等,并一一仔细测量。他告诉记者,人体的膝盖附近有很多筋骨,这些筋骨有的能受力,有的不能受力,假肢也得一一考虑到这些因素,患者穿上后才能自如行走。
整个取型过程中,肖元熙在检测单上记下了10多项数据(位置),这些将成为后续制作接受腔的基本依据。接受腔是假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与患者残肢密切接触的部分。
红外线设备调试角度
组装
使用特制剪刀把石膏绷带凝固形成的一个椭圆形容器剪出来,取型过程便宣告完成。那个椭圆形容器是接受腔的雏形,还需要经过制作师手工修型、抽形,最终制成成品接受腔。
而接受腔又只是假肢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与底座、支架、“脚掌”等组装在一起,才能帮助患者行走。
目前,市场上有成品的支架、“脚掌”提供,假肢制作师只需选择其中适合患者的型号即可。不过,把这些部件组装在一起时亦有很多讲究,丝毫马虎不得。
记者采访之时,一名工作人员刚好在组装、调试一支假肢。只见他把那支假肢放在地面上,左右仔细查看。他的身旁放置着一台小仪器,正发射出红色的射线。
肖元熙告诉记者,那名工作人员是在借助红外线设备调整各个部件之间的相对角度。他介绍说,人体的大腿并非完全垂直的,大腿、膝关节、脚踝这些地方实际上都存在一个角度。因此,假肢也必须依照人体的情况来精准地设置各个部件间的相对角度,这样穿上去才能和真正的腿脚一样,更加自如地行走。
记者注意到,上述那名工作人员在调试时,还专门给假肢穿上了鞋子。肖元熙告诉记者,那只鞋子就是假肢主人的,而且是她最经常穿的那双鞋子中的一只;到了组装、调试这个环节,模拟的都必须是最真实的情况。
“患者经常穿什么样的鞋、走什么样的路,假肢制作师都必须考虑到,只有这样,造出来的假肢才最适合主人使用。”肖元熙说。
按正常行走标准要求
训练
组装好的假肢,在交付给它的主人试穿后,假肢制作师还需要持续跟踪。
“我们要跟踪患者试穿后的情况,并根据患者的需求随时调整。”肖元熙告诉记者,想要一次就成功制作出最适合患者的假肢基本上不太可能,历经数次小调整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据介绍,制作假肢时,工作人员参考的都是科学的人体数据,比如腿上各部位的相对角度。但实际上每个患者的行走习惯并不一致,这个时候就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再重新调整假肢。
肖元熙告诉记者,很多第一次穿上假肢的患者,他们自己往往很难发现假肢可能存在的问题,多数时候必须依赖制作师持续跟踪来找出问题,通过观察患者的行走步态、用力情况等,来判断哪些地方需要调整。
假肢的调整工序有些是机械设备完成不了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制作师手工磨制,有些时候甚至要将成品的支架截断,然后再重接焊接。
因此,制作师们时常调侃自己,在取型环节时是一名雕塑师,到了调试环节又化身成了钳工。
适合患者使用的假肢最终制作完成,制作师仍需要与康复师一起,教会患者使用假肢行走。
肖元熙告诉记者,借助假肢行走,与正常行走的感觉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患者刚穿上假肢那段时间的训练非常重要,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行走习惯,将严重影响以后的使用。
观察一名患者是否正确使用假肢,制作师们也是有评判标准的,比如是否能够自如上下楼梯、走动时肩膀有没有出现高低不平。
“简单来说,让每一名穿上假肢的患者,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地行走,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肖元熙来说。
新闻推荐
今报柳州讯(记者毛秋雁)法国足球这么厉害,他们国家的学生是怎么上课的?能将法国足球课引到柳州来吗?柳州市一职校被列为特色足球学校后,体育老师张振华特地去法国学习如何上足...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