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绍德昨日中午,4名从贵州出发 、长途骑行的男青年,行经柳州时突然没钱了,便在市中心机动车道上就地乞讨。东环警务中队民警接到市民报警后及时赶到,看见4人年纪轻轻,又穿着专业的骑行服,并非真正缺少旅费的流浪者,于是对他们实施不劳而获的行为提出批评。
(详见6*月29*日《柳州晚报》笫07版)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持续繁荣,社会福利日趋完善,很大程度地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所以真正意义上乞丐不多见了,而把乞讨当成职业,化装成残疾人 、落难者等骗取钱财的假乞丐却越来越多了。尽管媒体和有关部门一再提醒市民,不要被这些职业乞丐佯装出来的可怜相所蒙骗,可是事实证明,在“可怜兮兮”的职业乞丐面前,不少市民还总是“心太软”。
市民有爱心是好事,但不能胡乱施舍,否则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城市中的职业乞丐沿街乞讨,不仅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引发各种治安问题,同时对城市形象也是一种损害。尤其是马路乞讨者的猛增,更是给道路交通安全埋下隐患。
当然,有些职业乞丐的乞讨行为本身就是带有强迫性质的,很多市民“慷慨解囊”也未必就是出于同情,而完全是因为不堪滋扰才不得不掏“买路钱”。事实上,乞丐再讨厌,也只能厚着脸皮讨要,不会动抢劫的念头,给还是不给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市民手里,只要大家对这些职业乞丐不予理会,他们就会自讨没趣。要知道,我们给那些身体健康的职业乞丐施舍,实际上就是用自己的血汗钱来供养好吃懒做的人。我们付出的虽然是爱心,但助长的却是社会不良风气。
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比如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上学的孩子 、因为缺钱有病得不到及时救治的老人等。我们应该把爱心更多地献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而不应该稀里糊涂地送给那些好逸恶劳的职业乞丐。
新闻推荐
□孙维国居住在鱼峰区柳依社区开元小区的居民,大多是原橡胶厂的退休职工,是工友,也是邻里。居民小组长邹燕珍因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将邻里缘分发展成了亲情。居民们都说:“邹燕珍是个难能可贵的好人!”...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