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5日,柳侯公园中华园里雾气缭绕,兰花与菊花花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本报记者 侯静雯摄
游泳爱好者在柳江上舞龙。
本报记者 黎寒池摄2019年国庆期间举行的水上休闲运动会,让市民尽享狂欢盛宴。 本报记者 黄蕊 摄
↑2012年7月13日举行“国家森林城市”的接匾仪式。(资料图片)
青年学生参观柳州市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
紫荆开花时节的柳侯公园。 (资料图片)
柳州市“一江双绿肺”的城市生态绿心新格局形成。
本报记者 黎寒池摄健康公园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资料图片)
市生态环境局对各企业污水排放口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本报记者 粟桂利摄
新能源公交车方便快捷。
本报记者 覃科 摄
春天,我们的街道两边紫荆盛开,美破天际;夏天,我们在免费的公园里,享受清凉;秋天,我们骑着绿色公共自行车,沿着江边缓行,欣赏处处风景如画的百里柳江;冬天,我们到城市绿肺莲花山看美丽的雪松……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柳州,一座幸福之城。在《柳州日报》创刊70周年的日子,我们为读者呈现柳州的一幕幕舒心画卷,让大家共同感受属于我们柳州人的幸福时刻。
十大难忘瞬间1
关键词:公园免费开放
2002年6月,箭盘山奇石园是柳州市园林系统第一个从封闭式管理改为开放式管理的试点单位。至2007年6月,市区除了市动物园动物笼舍区域外,所有公园均免费对外开放。
见证者
在柳州市园林绿化行业工作了几十年的市林业和园林局调研员李庆健说,箭盘山奇石园成为开放性公园,在道路疏导、植物保护、综合治理等方面管理措施到位,为后续柳州市各公园实行开放性管理积累了经验。
历史变迁
柳侯公园1906年建园,免费开放至1962年,之后入园票价为2分。1991年票价为2角,1998年票价是3元,2002年票价改为4元,并一直持续至2006年免费开放前。2016年元旦,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委托柳州市管理并免费开放。从此,柳州人过上了“逛公园不花钱,随时随地想逛就逛”的幸福生活。本报记者 侯静雯
十大难忘瞬间2
关键词:百里柳江·百里画廊
2006年,《“百里柳江”景观控制性规划》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自当年9月起正式实施。
见证者
“那时候遇到雨季,河堤就会被洪水淹没。洪水退去,一片狼藉。‘百里柳江·百里画廊’建成后,柳江沿岸大变样……”“老柳州”韦春柳见证了“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给城市生态带来的巨大变化。
历史变迁
自2015年起,柳州市确定以“百里柳江”核心段为依托,充分发挥和挖掘既有的文化底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主题词,整合沿线历史、文化、民族等区域及空间设施,集中打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柳江文化带。如今,“一江两路七区十五个活动点”为主体的柳江文化带连成一线,成为柳州市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本报记者 韦斯敏
十大难忘瞬间3
关键词:水上狂欢盛宴
2011年金秋十月,F1摩托艇一声轰鸣,在碧波荡漾的柳江水面上滑出一道道白色浪花,开启了全市的水上狂欢盛宴。
见证者
市文化旅游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部长韦娟娟从2011年开始参与“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的运作。“柳州第一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节庆活动,心情有激动、兴奋还有压力。”从陆地大巡游到水上竞速运动,柳州市民、游客在金秋十月尽享狂欢盛宴。
“作为参与者,自己所付出的汗水和辛劳都是值得的。”更令韦娟娟高兴的是,参与狂欢节的游客逐年增加,更多的人通过水上狂欢节了解柳州、走进柳州,爱上这座城。
历史变迁
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9届,两次获得“中国十佳品牌节庆”殊荣。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和运营积累,水上狂欢节已经成为展示柳州城市形象、彰显民族特色、扩大开放合作的闪亮名片。
近年来,柳州市举办赛、会、节的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水平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通过“旅游+”文化、体育、农业等多产业相结合,为市民奉上旅游文化大餐的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城市产业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 雷媛媛
十大难忘瞬间4
关键词:国家森林城市
2012年7月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柳州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见证者
时任柳州市市长的郑俊康在论坛上发表演讲,介绍柳州坚持“三个同步”发展理念 ,努力推动柳州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生态宜居城市转变,“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逐步变成美好现实。
历史变迁
从2008年开始,柳州每年开展“百万人种百万棵树”“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十万青少年造林绿化行动”“村屯绿化美化工程”等造林绿化活动,成果喜人。现在的柳州,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郁郁葱葱的树木都随处可见。2012年,全市森林面积118.2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2%。到2019年,全市森林面积达120.8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以上。本报记者 侯静雯
十大难忘瞬间5
关键词:PM2.5监测数据发布
2012年9月25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柳州市从9月25日起通过市环境保护局网站每天向社会发布PM2.5监测数据。由此,柳州成为全国首批、广西首个向社会发布PM2.5监测数据的城市。
见证者
“柳州市PM2.5监测系统建设于2012年9月24日正式完成,项目投资为263万元,建设PM2.5实时在线监测点位6个。”时任市环境保护局局长的甘景林,亲历了这一历史时刻,也见证了市委、市政府坚决把环保工作这个柳州市最大的民生工程做好做实的信心和决心。
历史变迁
柳州市PM2.5监测系统建成至今,昼夜不息运转了7个年头。其间,系统完成了从市管到国家管的交接。2015年,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建成,柳州市开启了未来72小时内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时间轴,并向公众发布实时数据。如今,PM2.5数据的发布也由只能通过电脑端访问,转入手机终端实时查阅。点开微信,就能知道空气质量情况。
本报记者 粟桂利
十大难忘瞬间6
关键词:紫荆花城·醉美柳州
2016年至2018年,柳州市实施“花园城市”2.0版建设,打造成为以“紫荆花城”为品牌的“缤纷花园之城、灿烂人文之城、绿色生态之城”。
见证者
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汪绪斌介绍,2002年以后,伴随着城市建设提速,柳州市园林部门大量实施城市绿化、彩化工程,洋紫荆成为城市绿化的主力树种之一。2006年,洋紫荆开始大规模运用于街道和公园绿化。至2013年,柳州市洋紫荆种植规模达到13万株,2019年增加到27万株。
历史变迁
2018年,在柳州市新一轮的市树、市花改选中,洋紫荆高票当选市花。2019年,柳州市成为全国种植洋紫荆最多的“紫荆花城”,实现了“工业城市”到“花园城市”的奇妙蟺变。
本报记者 侯静雯
十大难忘瞬间7
关键词:《柳州市莲花山保护条例》实施
2017年8月1日,柳州市首部实体性法规《柳州市莲花山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2019年12月9日,古亭山片区纳入莲花山保护范围有法可依,“一江双绿肺”的城市生态绿心新格局形成。
见证者
“《条例》是柳州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立的首部实体性法规,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如何立法,没有现成经验可参考。”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林炬谈及立法之初面临的困难时表示,结合柳州实际并参考外地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实地调研,归纳了莲花山保护12个方面的问题,然后开展针对性研究,在立法中进行了取舍。在多部门共同努力下,《条例》出炉并对城市生态绿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变迁
法治护航,莲花山片区的向好发展有目共睹。每逢周末,到莲花山“吸氧”、休闲的游人如织。近年来,位于片区内的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入园人数逐年递增,今年接待游客预计70万人次。
柳州市充分运用地方立法权,近年来还实施了《柳州市城市绿化条例》,《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的立法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本报记者 陆晓艺
十大难忘瞬间8
关键词:健康柳州建设
在2017年10月31日召开的柳州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布了《关于推进健康柳州建设的决定》《“健康柳州2030”规划》等“2+13”系列政策文件,开始全力推进健康柳州建设。
见证者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胡学林表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打造健康柳州已成为加快转型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必然选择。系列政策文件对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提出了六点要求。此后,一个个以健康柳州建设为主轴的项目逐步铺开。
历史变迁
如今,全市不仅医联体实现县域全覆盖、实现电子健康卡应用全覆盖、“五大”健康工程建设齐头并进,还在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和广场配建体育健身设施,健康促进县、健康医院、健康公园、健康社区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条条“提质路”汇成了健康柳州的“健康路”。 本报记者 韦安
十大难忘瞬间9
关键词:柳江水质全国第二
2019年10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今年第三季度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柳州排名全国第二。
见证者
“如果你知道柳江沿岸过去有多少污染,你就知道这个全国第二名有几难得。”在市生态环境战线已经工作37年的杨崇毅,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跟柳江打交道,跟踪柳江水质的变化。
历史变迁
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污染难以避免,柳州生态环境改善的压力很大。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柳州就有了水质监测的历史。1982年,柳州市的环境质量报告书正式印发,水质监测也经历了从纯依赖人工监测,到兴建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的发展历程。监测频次从每年、每半年、每季度、每个月,到现在的每天、实时,监测项目从最基础的“五参数”到现在的109项。通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曾经的酸雨之都现在变成了生态宜居柳州。 本报记者 粟桂利
十大难忘瞬间10
关键词:绿色出行
多年来,柳州市大力宣传绿色出行,并构建了便捷的绿色交通网。
见证者
“现在公交车线路多,哪里都能去。”在柳州轨道集团恒达巴士公司工作了36年、今年3月刚退休的华广津说,以前全市的公交车数量、覆盖范围有限,并且还是常规柴油动力的车辆,不够环保。近年来,柳州投入的公交车数量已经超过1000辆,其中500多辆为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能更好地保护环境。
历史变迁
多年来,柳州市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目前,陆路公交覆盖全城,此外水上公交开通运营,公共自行车随处可见,解决了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短途接驳问题,群众满满的都是获得感和幸福感。柳州市建成了总长度超过10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还成为广西首个获批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的城市。
本报记者 周仟仟
新闻推荐
①②③④⑦⑥⑤⑧“你知道吗,第一次在北京长安街见到宝骏730的时候,我真的很激动,感觉很亲切,看到它就像看到了家乡。”在北...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