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焕支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与柳报结缘,算下来我与柳报有将近40年的交情了。读者试想——这样长时间的朋友一生能有几个?我写下这个题目时,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与柳报的故事,一时都梳理不过来,在此,就挑几件说说吧,要不真对不起朋友。
《柳州日报》复刊后,当时它是一张四开四版的报纸,尽管版面不多,但内容很丰富,还设有副刊版面。我们单位订了报,有的同事(民警)在马路上执勤时做了好事,报上不时刊登表扬。我们开大会,领导有时会带上报纸,在会上穿插着讲,有时是先念念报纸作为开场白。
记得1982年5月的一天,民警朱炳刚在五一路纠正违章先敬礼,在周末总结会上,领导表扬他,说:一直提倡的纠正违章先敬礼他坚持得好。这样,领导启发了我,我就写了一篇《纠正违章先敬礼》的稿子送到报社。当时报社是华奋记者跑政法口,他先让我坐下,然后他边看稿子改修改,之后他说:“好,蛮好的。”接着还给我讲了写新闻稿的一些要求。那天我从报社走出来,心里很兴奋——我知道我的文章将会登上报纸了。果然,两天后,我的第一篇文章出现在《柳州日报》上。想不到的是单位领导、同事及亲戚朋友都对我表示祝贺,他们给我的都是好言和笑脸……我出名了。此后,华奋记者时常骑着单车到单位找我,指导我如何捕捉新闻、写好稿子。至今,我都很感激他。
自那之后,我的稿子不时在《柳州日报》上刊登。几年后,我任政工干事,在单位编政工简报,手上的材料很多,写稿子就更多、更方便了。当时报社负责政法口的是叶庆章记者,他也给了我很多帮助。由此,我也认识了不少记者、编辑和通讯员,在柳州,我已是小有名气的通讯员了。1992年初,我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一部分的材料工作,这给我写稿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当时报纸开设了“昨日新闻”栏目,我成了这一栏目的“常客”。我在办公室近三年,报社聘我为特约通讯员,并连续三年获得积极通讯员一等奖。
1995年6月,我任市交警支队城中大队教导员,年底“女子班”成立。当时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市委宣传部拟宣传一个典型,鉴于“女子班”当时的良好表现,他们选中了“女子班”。宣传部的郑国和、报社社群部的杨立晞主任来到城中大队,我们一起商量宣传报道事宜,很快“女子班”的先进事迹在报上连篇刊出,一时间,交警女子班成了龙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之后,我任支队办公室主任两年,接着又任支队宣传科科长五年,一直与柳报保持着紧密联系,例如,配合跑线记者采写交通管理方面的稿子,鼓励、支持民警写稿子。
此外,我还在副刊上发表了不少散文、小小说和诗歌,让我够条件加入市作家协会。我的散文集《鸡喇街纪事》大部分来自柳报上的文章。
稿件发得多,自然稿费也蛮多。我将稿费寄到团市委希望工程,有时给妻子、女儿买礼物,有时请同事、同学吃饭……这些都是让我开心的事。
由此,我深深感到柳报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她看着我成长,且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助我一臂之力,让我“名利”双收。
(本系列征文全文完)
新闻推荐
元旦将至,农历新年也即将到来。这时候,年货的袅袅香气再次萦绕:腊肠腊肉又做起来了,挂在阳台或院子中晾晒,红彤彤洋溢着喜气;金...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