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大凡少数民族能比较完整保存自己民族文化的起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居深山,受强势文化影响弱;二是民族内部治理有一套,使民族不内乱,民族文化、礼法得以传承。普遍认为,深居桂、湘、黔
(古夜郎国属地)的侗族就是这
样的民族。
古人著《乐记》认为要治理
好国家,需采用“礼乐刑政”—— —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说的是,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
多年来,民族学家研究发现,历史上侗族地区曾在一种神
秘的款组织(类似于西方议会制
度)的治理下,长期处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治世状态。直到现代,遗风犹存。其款文化中,就包涵了“礼乐刑政”的内容。
侗族款文化最核心有《六面阴规》(死刑规定)、《六面阳规》(活罪惩罚)和《六面威规》(礼仪
道德)三部分款约。很显然,“礼”、刑”都已经包含其中,款组织可算是行“政”的机构。
那么“乐”在何处?这正是本
期《伟哥发现》的主题。多年来,
伟哥多次深入侗乡发现,侗人养成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即“知礼”的过程往往用“乐”来熏陶,是真正的寓教于乐。多位歌师告诉记者,在侗乡,喜“乐”之人必懂“礼”。而在侗族,最动人的“乐”要算侗族大歌。
深山艺术的奇迹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来自中国的侗族大歌一亮相,便技惊四座,被誉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5年,侗族大歌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这些荣誉属于贵州,也属于广西,更属于居住在我国桂 、湘 、黔交界的侗族人民。深山中的原生态音乐为何有如此魅力?为何未经任何专业训练的侗族人能将多声部的侗族大歌演绎得如此和谐美妙如行云流水?几年来 ,伟哥的脚步遍布桂 、湘 、黔交界的大山人家 ,试 图解开其中之谜。然而用文字去描述音乐是件难事 ,因此在此 ,伟哥只是记录一些行走侗乡所见闻的与大歌相关的故事,去展现大山人家与大歌之间的神秘联系。
三省坡下的侗歌
第一次听到侗歌是在一个很特殊的日子—— —2008年5月12日。
在汶川正在地动山摇的时候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的千户侗寨—— —干冲寨正在举行火灾后重建完成的答谢活动。人间的悲喜就是如此戏剧性地交织。
唱歌的是有侗族夜莺之称的吴永英,来自贵州黎平,其曾于2006年作为指导老师率领贵州侗族大歌队参加全国青歌赛获得原生态唱法银奖。此次她应邀带着几名队员前来表演侗族大歌。 时间已是傍晚,鼓楼前的演出和百家宴刚刚结束。吴永英和侗族风情网的版主腊汉哥正准备离开,忽然听到村头小屋里传来了牛腿琴的声音。
拉牛腿琴的是一名来自湖南的侗族少年,琴声低回苍凉,歌声用假嗓演绎,高亢古朴动人,让吴永英惊喜不已。
“想不到湖南也有这么年轻的歌手。”吴永英老师三句不离本行,“是非常值得培养的苗子。”情不自禁,大家都坐下了,倾 听,鼓掌,然后腊汉哥也弹起了侗族琵琶配合牛腿琴,吴永英便唱了起来。女声的侗歌与男声恰好相反,婉转如泣如诉。
黄昏 、侗寨 、吊脚楼下,天籁之音。他们和谐 、流畅的歌声与琴声,古朴的曲调和倾诉般的演唱,冲破了语言的藩篱,冲击每一个倾听者的心扉。围拢过来的人越来越多。然而,记者在陶醉的同时,心中的问号却越来越多:这侗歌怎么越听越有种古曲的味道?为何他们没有任何的合作准备,却配合得如此美妙和谐? 后来,有行家告诉记者,侗族的音乐只有五音,没有4和7音,与中国古乐所说的“五音”很相似,因此有种原始而古朴的味道。而自古以来,侗族就是一个“饭养身,歌养心”的民族,用歌声传达情感是这个民族最重要的交际方式。
然而,三省坡下的干冲寨,有湖南 、贵州两省歌手的声音,却唯独不见广西的歌手。
柳州还有会唱侗歌的民间歌手吗?柳州市民俗专家黄晓平说了一个遥远的名字—— — 梅林。
奇特的歌师世家
2009年4月17日,记者终于获得前往梅林的机会—— —作为柳州市第四届美丽乡村评选采访团成员前往。
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位于广西和贵州的交界处,从柳州出发需要半天的时间,是距离柳州最远的乡镇之一。
采访的村子叫中寨,位于都柳江的起点榕江江畔。榕江旧称古州,是侗苗文化的发源地。而梅林中寨,正是闻名全国的侗族大歌发祥地之一。
到中寨,需渡过水流湍急的榕江。渡口上是一大片卵石沙滩,有溪流漫流入江,将河滩分割如网,芳草茵茵,一白马悠然啃食其上。
隔江而望,对岸有一吊脚楼侗寨按侗寨鼓楼形状呈三角沿山势而建,十分奇特。村干部说,那是上寨,中寨 、下寨原来都是从上寨分出去的。三寨人大都姓吴。
中寨远没有上寨漂亮,原因是1992年的大火将100多户人家的吊脚楼全部付之一炬,重建的村舍大多为砖混房,不复侗乡神韵。为补偿此遗憾,灾后,中寨人又用杉木重建了其灵魂建筑鼓楼。
当天,上寨 、中寨和下寨老少联合在中寨鼓楼为我们献上了一台精彩的原生态侗族歌舞。小男孩们弹起了侗族琵琶,小女孩们用甜美
侗歌调子唱起了《欢迎你到中寨
来》。年轻男女则为我们献上了
《蝉之歌》等多首动听的侗族大歌。
侗乡神奇的多声部原声态大歌一波一波在侗乡鼓楼荡漾开去,让人陶醉。
这场演出的组织者叫吴光祖,生于1944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
这名形容削瘦的汉子身世在外人看来颇为奇特。
吴光祖的母亲比父亲大6岁,两人是表亲关系,也就是表姐嫁给表弟。过去侗族地区婚嫁有“还娘头”或“姑舅表亲”习俗。也就是说嫁出去的女儿有了子女后,其女儿要优先考虑嫁给舅家的儿子,除非舅家同意其外嫁。因此,也不管年龄是否悬殊,都必须遵从此习俗。吴光祖与妻子也是表亲关系。
吴光祖的外公 、小舅吴桃生 、母亲等都是寨中有名的歌师。吴光祖成长在一个歌师世家里,身上流淌侗歌的血液。
歌师,这样的称呼在现代乡村已经是日渐被人遗忘的角色,但在过去的侗乡,曾备受民众欢迎和尊重。
歌师自然是教音乐的,像城里的音乐老师,然而又绝不是城里的音乐老师可以比拟。吴光祖告诉记者,在侗族地区,歌师就是地方上最有文化的人。他们不仅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礼仪习俗和传统伦理道德,还是民众心目中的能人和智慧的化身。他们必须具备喜教乐传 、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是侗族大歌绝对权威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吴光祖的歌师身份也是按此标准确立的,但他所面临的已经是不同的施教环境。民国以后在侗族地区,法律逐渐替代了原始的款约,特别是上世纪10年文化浩劫之后,款约这种乡规民约解体,而与款文化休戚相关侗族大歌也曾经差点失传。
也就是说,吴光祖所面临的困
境之一,用电影《天下无贼》中黎
叔的话说,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从1979年开始,吴光祖在其师吴桃生的支持下,开始重新组织歌队,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召回正在远去的民族灵魂的声音。
现在,他的努力已经得到一定的回报。在他努力下,中寨已建有老年 、中年 、青年 、少年四个文艺队,逐渐名声在外。近年来,美妙的歌声相继引来央视 、区内外艺术院校 、港澳台等地方媒体及游客前来采风。由中寨派歌手参加的广西侗族大歌队曾在央视青歌赛取得好成绩。现在,人们对侗歌的热情正逐渐回归,氛围日渐浓厚。每天晚上,都有人到吴光祖家中弹琵琶琴 、拉牛腿琴唱起侗歌。
但在年近九旬的老歌师吴桃生眼里,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歌的发扬,给侗乡社会风气带来改变。他说:“从现在恢复的效果来看,最爱好大歌的,也是最尊师重道 、最懂道理的。这一点很好。”由此看来,侗家人拯救侗族大歌并不仅仅是为了拯救一项濒危的民间艺术,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侗乡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是一种怎样的神奇音乐?为何在侗乡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在下篇请继续跟随伟哥的脚步深入侗族大歌的世界,感受深山侗寨的“礼乐”人生。
新闻推荐
香港学生与侗族学生手拉手跳竹竿舞。“侗族楼桥巧夺天工,侗族风情浓郁淳朴,侗族人民热情好客,侗乡之行印象深刻。”12月22日至23日,到三江侗族自治县探访侗族少数民族文化的香港师生们发出了这样的赞...
三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