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镇可以是博物馆,其小巷小房有着厚重的历史;一幢民楼也可以是博物馆,里面的物品有着风雨故事……博物馆是一个让历史憩息的地方。
在这里,一件展品、一张相片往往能令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而经过多种现代元素的搭配诠释,一段历史、一件旧事会在这里呈现。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柳州从2012年开始打造覆盖县区的博物馆群,并将国有和民办的博物馆收入在内。从企业、机关和学校的发展史馆,到民办的各类民俗文化博物馆,柳州博物馆群单位到今年9月底已有53家,其中民办博物馆37家、国有博物馆16家。这 些各有特色的博物馆,组成了一幅穿越古今、五彩斑斓的人文画卷。
近日,记者陆续走入鹿寨县中渡古镇文化博物馆、融安县鹭鹚洲民俗馆、柳城县知青博物馆和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民俗工艺馆,犹如徜徉时间长河,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民俗文化的灿烂,以及今日民间博物馆群的生机。
古镇文化穿越春秋
在鹿寨县中渡古镇东街,一间民房门上“嘉盛”两个大字墨迹暗淡,外墙斑驳,但这两个体形巨大的字仍在彰显当年的显赫。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广东梅县钟姓人氏到中渡贩卖食盐及海产品,由于经营有方,资金积累迅速扩大;光绪九年(1883年)在汇源街(今中渡古镇东街)开设嘉盛商号,经营京广杂货、鱿鱼墨鱼等海产品并开设榨油作坊,成为当地一大富豪。
“嘉盛”商号是中渡古镇文化博物馆的内容之一,也是古镇历史的一个缩影。
中渡古镇文化博物馆总占地面积为30万平方米。在中渡社区,4条老街两侧的2000余户民居保持着清末民初风貌,一些老商号、古城墙、客栈、庙宇、会馆保持完好,壁画、窗花、阁楼清晰可见,是大柳州地区第一家古镇博物馆。经过努力,该馆已建成或维修有罗公馆、武庙、钟秀杰故居、老码头、古民居、黄家大院、古城墙、粤东会馆、东南客栈等,维修古镇及恢复古建筑100余间,古镇现存实物2000余件。
中渡古镇文化博物馆也设有展厅,内分别设有历史展厅、非物展厅。历史展厅有展品,并通过图文介绍古镇由来及历史演变;非物展厅主要展示古镇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目前,古镇博物馆已形成古镇探秘、合家宴、江上山歌会、武庙祈福、住民居、逛庙会等民俗活动。以体验明清时代古建筑、古镇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成了反映鹿寨中渡壮族文化历史,以及当地风土人情和古镇历史的平台。
独特民俗见证变迁
乘船至江中小岛,步行穿越果园和淮山地,一处民房集聚区的转角,庭院深深,白墙蓝瓦,“融安县鹭鹚洲民俗馆”黑底金字赫然在目。
鹭鹚洲民俗馆利用老村支书张兆君的一栋二层楼房建成,2010年5月动工兴建,2011年元旦正式对游客开放,按游客的预约免费开放。而60岁的张兆君也成为了鹭鹚洲民俗馆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
一楼的陈列室,主要陈列融安县各个时期的农耕用具和农耕文化遗存,通过图文、实物、文物、模型等各种形式陈列农耕生产发展历程的可视实物资料。二楼的陈列室主要存放龙舟等物品,并通过图文介绍龙舟的起源、龙舟制作传人、龙舟比赛。
据介绍,为了使鹭鹚洲民俗馆馆藏文物更丰富,工作人员用一年多的时间深入融安县11个乡镇农村及融安县周边县农村进行藏品征集,共征集到耕作用具、灌溉工具、平整工具、渔猎用具、纺织用具、木工工具、加工用具、生活用具等共60多件,还有融安县各个时期的农耕文化遗存用具。
贴有“丰”字的稻草堆,脚踩的脱谷机、鼓风机……鹭鹚洲民俗馆似乎把人拉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
而张兆君家里的液晶电视、冰箱等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又让人感叹社会的发展进步。
知青岁月在此定格
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你仅用半个青春,就足发感动我的整个人生”,郭小川之言写在距离柳城县5公里的大埔镇洛崖社区的一座楼房的外墙上。这座楼坐落在“知青城”里。
知青城是柳城县打造的以知青文化为主题,集山水、古镇风光于一体的景区。沿着青石板路走过,两边粉白的房屋外墙上,以红色油漆涂写着时代的标语。古旧的房屋还保留着过去的模样,仿佛一推开那扇木门,就会穿越回那个充满汗水与艰辛的年代。
在知青城里,设有面积300平方米的陈列展览馆。该展览馆建于2013年,收藏有从民间收集来的200多件藏品。馆内有记载“上山下乡”时代的文件资料、图书,也有让人熟悉又陌生的老照片、贴画,还有风谷机、打谷桶等农耕工具,以及小马灯、蒸饭桶、缝纫机等生活用品。 据记载,柳州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1957年发起,到1977年终止。从1964年到1977年,全市知青总数达55012人。一件件陈列品,染上了知青岁月的颜色。每天,都有人到这里参观。他们大都来自附近的城乡,远至河南、山东甚至国外。今年52岁的讲解员陶党梅说:“许多双鬓斑白的参观者,激动地说起当年的故事,好像青春岁月就在昨天。”
民俗工艺展现魅力
三江程阳八寨享誉世界。在古朴连绵的吊脚楼中,还藏着一座家庭式博物馆——三江侗族民俗工艺馆。
挂在门外的三个牛头骨,是这个工艺馆的另一个招牌。这栋两层木楼,将桥楼模型、斧钻刨凿、农耕用具、织布工具一一陈列。
2005年6月,三江侗族民俗工艺馆挂牌开放。展厅面积为436平方米,有2个陈列厅、15个展柜,展出木工技艺、模型、工艺品、生产生活用具、侗布流程、服饰与刺绣及“非遗”项目等,有藏品144件(套)。在侗布流程展示区,游客还可以坐下来,拿起擀棍,撕下棉花,将棉花捻成螺旋状的长条纤维,放在小竹筛里,体验制作侗布。
说起来,这里原来是普通的民居。它的主人、博物馆馆长,就是当地有名的木结构建筑大师杨似玉。一个家为何成了一个博物馆?这还要从杨似玉早年的一个想法说起。从事木构建筑事业40多年的杨似玉,逐渐声名鹊起。身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他,对工艺的保护产生了想法,并将想法告诉县文物部门。经过三年多的筹备,筹资、制柜、摆设,工艺馆终于建设完成。
如今十年过去了,博物馆仍每天开放,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杨似玉的妻子也成了“不离家”的管理员。这里不光向各地游客展示侗族民俗工艺的魅力,也为景区文化增添了“厚度”,与当地文化旅游业共同发展。
日报记者董明梁晶晶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近几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通过产业***,使百里侗乡变了样。10月8日,在八江镇布央仙人山茶园里,茶园在朝霞的照射下如沐金光(见右图),与变幻的云彩、特色廊亭交相辉映,构成一个梦幻的茶园仙境,令人如痴...
三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江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