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泸州 今日泸县 今日合江 今日叙永 今日古蔺
地方网 > 四川 > 泸州市 > 今日古蔺 > 正文

九龙村不再“靠天吃饭”

来源:四川日报 2020-12-17 06:26   https://www.yybnet.net/

曾经占坑守水喝,现在养鱼种水稻

一县一策

“九龙是个半高山,四面河水不见产,想要用水来灌溉,要把河水搬上山……”在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九龙村,有一段流传已久的顺口溜。“十种九不收”“靠天吃饭”“占‘坑’守水”曾困扰着九龙村3485位村民。

九龙村平均海拔450米、最高处海拔800米,山高坡陡,房屋沿山道而建。虽然赤水河和盐井河穿境而过,山上却没有一处水源地。扶贫产业离不开水的灌溉,“两不愁三保障”少不了水的保障。水,成为一道关乎当地生存与发展、脱贫与致富的关键命题。

近年来,在九龙村的积极努力下,这里的村民从“喝‘望天水’”“守水喝”到喝上“放心水”、养鱼、种水稻,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林嘉薇胡容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兰楠付真卿

李正芬曾经的“必修课”

步行一小时 每天背40公斤水回家

“说九龙村缺水,很多人都不相信,因为我们境内有赤水河和盐井河。”九龙村支部书记王安康回忆,村子海拔高,无法将水引到山上。村民要么到山下河里挑水,要么挖坑蓄水,喝“望天水”。

村民害怕缺水,山上但凡有点水源的地方,都会去挖个坑,称为“天坑”。等山水沁到天坑里,他们再一勺一勺舀进桶里背回家。有个山坪塘容易蓄水,村民就在周边挖了20多个坑,每逢伏旱天就到自己挖的坑里背水吃。

因为占坑争水,村民也没少打架。村民刘端昭就跟人闹过矛盾:“凌晨就出了门到天坑等沁水,终于接了半桶水,突然有人出来说这个坑是他家的,我一下就急了眼。”

即使现在走在九龙村,也依稀可以看到当初缺水的情况:不管到哪家哪户,第一眼看到的都是门前摆放的大水缸,每家都有好几个大水桶。一个水桶装水40公斤,村民去挑一次水就是80公斤。

早年,村民李正芬的丈夫突发脑梗,后来身体一直不好,从那时起,挑水成了李正芬每天的必修课。“一般是我背40公斤的水,两个孩子一人再各背10公斤。背一趟水要花1个小时,中间要休息三次才能把水背回家。”李正芬回忆,每逢下雨,她还把能装水的盆盆碗碗,全部摆在外面,等雨停了,再端进来供一家老小洗漱、喂牲口。

刘端昭现在的“没想到”

喝上自来水 吃上自家鱼塘养的鱼

“再也不担心没水用了。”记者见到李正芬时,她正在地里打理甜橙树,被水滋润的土地显得特别肥沃。这样一个曾经“吃水要靠抢”的村子,怎么变成如今的样子?

改变从2015年开始。当年,九龙村被认定为省重点贫困村。利用帮扶资金,九龙村耗资1400万元,用管道从25公里外的水库引水。

除了引水,九龙村还新修水井和蓄水池31口,安装管道15.15千米,整治沟渠3千米,整治山坪塘9口,建成跨区域饮水工程1个,将原有的蓄水池、山坪塘也全部进行修葺。

现在,九龙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民不仅吃上自来水,还种上水稻350亩,建成甜橙产业园3000亩。“没有想到,能吃上自家鱼塘养的鱼。”今年,家里的鱼塘第一次出鱼,刘端昭高兴坏了。

“通水”是一朝之事,“管水”却是长久之题。一套简单有效的管水制度应运而生——村民自发成立管水组织,由各村小组组长负责收水费和检查水管,如需检修就上报给管水员进行维护。在管水员王学林桌上,材料购买清单、发票摞得整整齐齐,村里每根水管换过的部件等都在这些单据中留下痕迹。“最近天气冷,要注意对管网加强防冻措施……”

深知来水之不易,村里还建立了用水监督和节水创新制度。

新闻推荐

现代农业蹚出乌蒙山区脱贫奔康路

□川江都市报记者陈猛农历大雪,千山鸟飞绝。在西部广袤农村大地,务工大军尚未返乡、学生还未放假、地里亦无庄稼可收可种…...

古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古蔺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九龙村不再“靠天吃饭”)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